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扬州市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万绘如往年一样奔走于镇上各个学校,详细记下留守儿童人数及其家庭情况、家人的联系方式。
从1985年至今,万绘走遍宝应县14个镇区,连续37年坚持实地寻访留守儿童,无数次踏进困难学生家中,从物质资助到心理抚慰逐一落实帮扶措施,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万妈妈”。
她扎根乡村,担任志愿团队“领头人”,先后资助109名孩子读书上学,让13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她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她用爱让更多留守儿童走出乡村,追逐梦想。
“农村孩子更需要老师”
万绘是被“押上”拖拉机进入小学任教的。
1985年,17岁的万绘高中毕业。父亲为锻炼她,把她送到离家20多里外的一所小学任教。农村教学环境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她打起了退堂鼓,父亲硬是把她“押上”了拖拉机。
“刚到校门口,天就下起大雨,远处有个人影匆匆走来。那人手上拿着一把旧伞,腋下夹着一块塑料布,原来是校长亲自来接我们了。”看着头发花白、衣衫湿透的校长,万绘心中有所触动。
从那天起,万绘的乡村教师生涯开始了。“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必须先满一桶水。”为提升教学水平,工作之余,她抱起厚重的学习资料,取得本科毕业证书。1995年,她承担一项市级课题研究项目,周末休息,她就坐上最早一班车,赶到外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趟趟奔波最终换来一份优秀报告材料。
“乡村里也能飞出金凤凰。”万绘任教后,她写下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专业论文和教学设计,所在小学成绩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不少城里的学校向万绘抛来橄榄枝,她都拒绝了,“比起教学资源丰富的城市,农村孩子更需要老师。”
“为人师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万绘珍藏着一件特殊的礼物,来自一名叫王飞的学生。
王飞一出生就右手乏力,右腿也不方便,遇到校会等集体活动,万绘总提前背着他下楼。“一年冬天自习课,万老师发现我的棉鞋脱线了、手也冻破了,隔天就买来棉衣棉鞋给我穿上,还蹲下来给我的手、脚擦冻疮膏。”王飞记得清楚,为方便课后学习,本该手写的作业也被万绘变成单独的“说作业”。
王飞悄悄送给万绘一串用黄豆和青豆串起来的手串,上面刻着“万老师我爱你”六个小字。“天那么冷,一个连写字都吃力的孩子,却将一粒粒黄豆钻孔、穿线,并刻上字。”捧着手串,万绘感动万分。如今,王飞已成家立业,还在县城开了一家小店。每次看到万绘,他总会亲切喊一声“万老师”。
“为人师者,所做的一切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学生成长的喜悦让我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成为教师的那天起,万绘从未停下关爱困难儿童的脚步。
她收留父母离异的女孩小菊六年多,一个锅里吃饭,一张床上睡觉,成了小菊的“家长”;为让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学生小灿得到及时治疗,她毫不犹豫地把工资塞到孩子家人手中;为让辍学女孩重返校园,她坚持上门拜访,吃过闭门羹也挨过骂,最终成功说服孩子父母……
“一次坚持、一份鼓励,或许就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
2021年8月,扬州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市教学活动由线下改为线上。万绘发现“线上教学”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新问题——没有现场教学的课堂,很多学生就是在听“专家报告”。
为此,万绘利用课后时间跑遍宝应乡镇村小,挨家挨户询问孩子们的“网络课堂”感受,撰写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监督,孩子自觉性不够,一个人线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现象普遍存在……”在今年的省两会期间,作为省人大代表的万绘提交了这份《关于特殊时期农村学校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多方奔走为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累计送去2000多只口罩、200个温度计和诸多一次性手套,还把2000多本图书一一送到学生家门口,让孩子们有事做、有书看。
“‘村小’教师工作不复杂,但计较起来就很复杂。”为凝聚更多力量,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万绘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室,并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孵化出宝应县龙之情爱心协会。至今,协会已运行七年,累计组织活动50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者达3600多人次,组织帮扶全县820多名困难家庭孩子,“一对一结对助学”233名学生。
“希望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村教育,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年,万绘个人为贫困学生捐款超过50万,但她的生活却过得十分简朴。“我们的一次坚持、一份鼓励,或许就能够改变学生的一生,帮助一个家庭摆脱穷困,乡村教师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万绘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