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紫禁城建成600年 王旭东:推多个大展 或现爆款文物
2020-01-03 13:42: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接受本报专访

  让故宫迸发更多活力

  核心阅读

  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故宫博物院计划着,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着,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在保护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着,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我们将迎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通过一系列活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辞旧迎新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给人们带来一份“大礼”。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后,王旭东首次面对媒体,并接受人民日报专访,介绍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

  挖掘紫禁城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时间的结绳铭刻闪耀,从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这不仅是故宫的盛事,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

  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等,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600岁的紫禁城将推出哪些大展?这是普通观众关注的焦点。王旭东介绍,“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通过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变化,阐释紫禁城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备受瞩目的《韩熙载夜宴图》将登场。“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主要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陶瓷馆专馆在武英殿将重新开放,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展现中国陶瓷8000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历程,改陈后文物数量由原来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中国与凡尔赛展”将还原一个更丰满、更全面的18世纪中法两国文化和艺术盛况。“每个展览都会有焦点,我们不排除出现‘爆款’文物,但是更希望人们可以在文化殿堂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王旭东说。

  王旭东尤为看重青少年公益活动。“绿洲行动——600名小学生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特别邀请贫困边远地区的儿童走进故宫;“紫禁城记忆文脉600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600名中学生进故宫”文化交流公益活动,将邀请来自港、澳、台的600名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故宫楹联主题书法大赛——600名青少年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以书法大赛形式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王旭东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王旭东深有感触。“当我们回望过去,要跟今天连接,然后更好地走向未来。”王旭东说:“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600年的紫禁城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话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联系,让老百姓与紫禁城紧紧相连。”

  故宫将把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

  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着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位杨姓观众检票入院,故宫博物院2019年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900万人次。横向来看,故宫博物院位列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第一”。纵向来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自1979年至今,共接待观众3.88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40岁以下观众占56.16%。“这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王旭东说。

  面对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平衡开放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王旭东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故宫博物院建院95年来,一代代故宫人做了大量保护工作。随着保护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做了大量的抢救性保护,为保护故宫作出重大贡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阶段,风险监测成为保护的重要部分。”

  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是王旭东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时积累的经验之一。从兰州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他历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院长助理、保护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还记得,他第一次到莫高窟,望着漫天的戈壁沙漠、看到凿有洞窟的崖体,就这样走着走着,忽然有种感觉,他要留在这个地方。这一待,就是28年。外人看来荒凉,王旭东却享受着孤寂之美。一代代敦煌人,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挖掘、旅游开放、文化传播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让敦煌莫高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典范。“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也成为文化遗产人传承的精神。

  在王旭东看来,被黄沙包围的敦煌莫高窟,反映了中国古代4至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代表着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顶峰的故宫,蕴藏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无论是敦煌研究院还是故宫博物院,都有一种精神和价值,肩负着联系传统与未来的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旭东说。

  适应时代所需,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

  走访故宫博物院38个部门,召开多个专题座谈会,开展为期几个月的调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大半年里,王旭东说自己是故宫文化的“小学生”,需要调查研究学习。在紫禁城开启一个全新的600年之际,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建设“四个故宫”的理念——即“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

  “平安故宫是基础、学术故宫是核心、数字故宫是支撑、活力故宫是根本。”王旭东说,平安故宫是重中之重,同时故宫博物院会加强学术研究的力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将院外学者“引进来”,让故宫的学者“走出去”。当今时代是数字时代,故宫重视包括5G技术和云计算等数字网络平台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故宫古建筑和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建设数字故宫资源库,有力支撑故宫的保护、管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

  而故宫的保护、研究,最终落脚点是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小小的文物拥有大内涵,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要不断挖掘文物的价值和背后故事,激活其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今天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王旭东强调,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并不是让文物本身走出故宫、满世界漫游,而是把故宫的文物资源、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适应时代所需,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活力故宫要靠人来完成,让‘故宫人’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参与,让故宫成为活水,才能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的事,希望下一代提起我们,可以说一句‘这帮人还行’,我们就满足了。”王旭东说。

  本报记者 王 珏

标签:王旭东;紫禁城;故宫
责编:李旸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