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心理创伤与新型冠状病毒结伴而来,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应对→
2020-01-29 15:08: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别是得知这种肺炎可以“人传人”之后,人们的焦虑、恐惧情绪逐渐蔓延,有抢口罩的,有大量囤积大米的,有动不动就怀疑自己得了新型肺炎的,还有非理性抵制湖北人、武汉人的……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已对防疫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干预指导原则。

同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紧急筹备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心理专家表示,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因为本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在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

他们分析了面对疫情,人们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绪、生理、思维、行为变化,教大家如何应对。

1、情绪反应

焦虑与恐惧: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我们中有50%以上的人会因为病毒在传播性和致死性上的未知而感到焦虑和恐惧,会总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甚至对自己能做的感到不知所措和不确定,令自己难以放松。同时,也有许多人为了应对眼前和未来的困难,反而会因为焦虑而比平时更加精力旺盛。

怀疑、疑病: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了。我们会因为病毒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或他人的卫生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有着更多的怀疑,甚至会在去医院就诊时怀疑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

悲伤、抑郁: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10%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疫情的不断严重和持续,我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绝望,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仿佛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济于事。而这些都会令我们感到悲伤,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中,觉得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并变得更容易哭泣。

愤怒: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愧疚:虽然许多人离疫区较远,自己也未患病,但有可能因为来自疫区的新闻,以及身边亲友健康状况的波动而感到愧疚不安,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甚至会认为患病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易波动:在疫情压力和其他压力与事件中,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为波动,变得更容易受到惊吓或恐慌。

精疲力竭、麻木:当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中,而自己的应对或他人对自己帮助无法缓解自己的困难时,我们的生理资源或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我们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更加专注自己的状态、照顾自己,来让自己恢复起来。

“英勇无比”:很多人会在病毒和疫情前变得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懈可击。但我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否认和对自己的自恋并不能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变得更健康。这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和风险的表现,十分值得重视!

2、生理反应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20%的人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生理上的反应。比如,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

总体来说,这些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无大碍。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需要将自己在压力中的生理反应与患生理疾病后出现的生理反应做出区分。若对自己的生理反应没有把握,则可以参照疑似感染的相关症状,或在线上平台问诊。

3、思维反应

压力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还体现在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上。我们会因为怀疑,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变化变得更加敏锐,也可能出现往坏处解读各种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应对能力的倾向。比如可能我们咳嗽两下就立刻怀疑自己得肺炎了。这种念头不像以往一样轻易消失,并且我们会感到不能控制地反复去想有关感染肺炎后的严重后果。

同时,我们对压力和情绪的应对会不停占据我们的大脑资源,让我们分心,所以我们的记忆力会变得不如以往好,会出现爱忘事的情况。“我要干嘛来着”可能是我们在这几天经常说的话。

4、行为反应

在压力中,随着我们情绪、生理和思维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回避行为:我们会因为我们对病毒和疫情的担心和恐惧不再去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会去的地方,比如医院、超市、菜市场等。适当且必要的回避行为是能够保障我们的安全的。

强迫行为:由于压力,我们会变得怀疑,并想要更多的确定性,所以我们可能因此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频繁、持续地洗手,不断喷洒酒精消毒、不停地检查口罩的佩戴、不停刷手机以获取最新信息等。

睡眠变化:我们的睡眠会随着我们的心理变化而减少或增多,比如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入睡,睡得很浅,半夜经常醒来,做噩梦,或在第二天过早地醒来。

借助物质:我们为了应对压力,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吸烟、饮酒,或使用精神类处方药,来帮自己缓解或回避痛苦的感受。

人际变化:由于心理变化,我们可能会在与人交往中(无论是面对面时还是在网上)变得更加易怒,发生冲突,或更加疏离,只想要一个人呆着,拒绝他人的帮助或无法帮助他人。此外,我们还可能出现一些从众行为,比如通过吸烟、喝酒、放鞭炮来“消毒”等。

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1、接纳改变

疫情的持续存在会令我们处在“应激”的状态里,而上述的改变都是我们应激的表现。我们在疫情中会发生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有错的。

我们在疫情中发生的这些改变,能帮助我们动员全身的能量,以一个更好的姿态来面对和处理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改变,我们才能更严肃地看待疫情的现状,更积极地做好各种防护措施,比平时更加注重自己和周围人的卫生情况,为疫情的防治做更多更有效的准备。

2、更好地与情绪共处

接纳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接纳我们自己的情绪变化。在疫情的压力下,我们会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情绪变化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当我们以前面对压力时,使用了哪些情绪应对方法。如果现在依然有用,那么可以继续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

试着合理地宣泄情绪,如做一些室内运动、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烦恼和焦虑,然后把这张纸撕掉。

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我们要尽量避免只会一味嘲笑自己、否认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批评自己的人。

在累了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这个时候,我们要先缓解自己的情绪,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快恢复、更好地帮助其他人。

3、思维策略

我们可能会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和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比如对很多事情只能想到单一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往往是坏的。我们还可能无限地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低估自己能够做的和改变的。例如:我嗓子紧紧的,一直在咳嗽,我要不要去医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另一种没那么糟的或比较好的结果,自己的感受又如何?如果最坏的结果不是100%,那么能够反驳这个结果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如果是某某某,ta会这么想吗?例如:我是不是最近穿少感冒了?冬季是感冒高发期,去医院会造成交叉感染,不一定就是肺炎。我平时感冒好像也不会立刻去医院,等等。

通过这些自问自答的方式,我们它能够让我们的想法更灵活、更实际,缓解我们的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毕竟,我们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的观点和想象,与现实如何,往往是两回事。

4、行动策略

行动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目前的混乱中,找回原来的生活节奏,制定像原先生活节奏的计划,并去执行它们,以获得稳定感和掌控感。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进行身体劳动和其他具体工作,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如室内运动、做家务等。

我们可以尝试回到自己以前熟悉的作息中(无论你的生活规律如何,但前提是规律),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你感到压力和情绪使自己难以将注意力放在生活节奏上,也可以尝试用纸笔或手机的方式记录下某个时间段的作息安排,或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是你平时会做的,能让你感到愉悦的事,比如做室内运动、看书、看电影、玩游戏等。记住不要把计划做得太满,以免因计划无法完成而产生新的自责。每天给自己规划2-3件容易完成的事即可。

设置提醒,并试着完成它们。当然,如果你无法完美地执行自己所有的计划,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保持稳定性,找回掌控感,而不是在现在的境况里把每件事都做到尽善尽美。

5、放松技术

有些小秘诀,可以帮助大家快速放松。

比如腹式呼吸——

我们需要先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坐着或躺着都行。然后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深吸一口气(持续大约3-4秒),感受肚子在我们吸气时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慢慢地呼出这口气(持续大约3-4秒),让腹部慢慢回缩。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感到情绪缓解。

或者,着陆技术——

如果你发现自己极度担心或焦虑,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感觉一下双脚跟地面的接触,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动动手指头和脚趾头,用心感受他们的存在与带给自己的感觉。环顾一下四周,快速地命名一下你所看到的各种东西,颜色、形状、物品名称都可以。想一想你记忆中让你感觉到轻松或愉快的经历,例如和朋友或家人远行,哼唱你喜欢的童年歌曲,都会让情绪舒缓。

短评:面对疫情莫忘“心理防疫”

连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消息不断,群众的心理也在变化——有人经历了最初的慌乱、恐惧,逐渐平静,有人从最初的不当回事发展到谈疫情色变,有人在得知自己接触患者后,立即出现了紧张、体温升高的情况。尽管各地下了大力气保障供应,排查隔离,依然有人去超市抢购蔬菜大米、囤积口罩,非理性地抵触湖北人、武汉人。

还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尤其是武汉市一线的医护人员、病患及家属连日奋战,身心均承受着不容忽视的压力。

这一切都表明,面对疫情,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同步做好心理防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我们会担心肺炎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会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而焦虑。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的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比如,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中的这些情绪、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生存预警和保护机制,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地做好防范、预防感染。

但是,如果恐慌心理过度,持续时间过长,或者恐慌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在2003年的非典中,曾经出现过抢购板蓝根、囤积盐的现象,连含盐量较高的涪陵榨菜都出现了股票大涨。这一次疫情中,也出现了发烧人员闯卡逃离的不理智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都是因为心理恐慌。

不过总体来说,与17年前相比,当前群众的恐慌心理并不严重,这一方面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我国已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突发、新发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各地各部门有条不紊地执行各项措施,让群众逐渐心安,另一方面,也因为心理支持服务逐步普及,更受重视。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目前,全国多个医疗机构、心理健康相关协会都主动开设了心理热线。武汉两条“新型肺炎心理咨询热线”(15342296955 027-85844666)开通不到48小时,已累计服务武汉市及全国上千人次。咨询者从江西、河南、广东、内蒙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打进求助电话。

1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个开通的心理服务热线(4001888976)。1月28日,教育部要求全国教育系统推广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以各省心理学科实力最强的高校为基础,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可以预计,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群众将有机会获得更多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

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在关键时期,群众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专家表示,在一定意义上,如果说普通人的心理紧张有10分,那么3分来自疫情,7分来自心理恐慌。我们应该组织起更及时有效的心理防疫,遏制谣言四起,帮助人们保持情绪稳定,提高身心弹性,让群众在家里跟家人好好过个平安年,迎接更好的明天,也让医护人员减轻压力,更好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大年初四,中铁五局二公司医院被确定为湖南耒阳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隔离救治医院后,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向医院党支部书记提交了加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的申请。(胡凯 谢永彬摄)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记者:佘颖

编辑:李静

主编:王玥

监制:张益勇

标签:疫情;情绪;肺炎
责编:苗津伟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