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慢性病人多,动辄需要十几种药,等不得;8旬老人不会用手机支付,想取钱又出不了门;经检查未被感染,仍然担心得睡不着,心情低沉……
小区封闭管理以来,市民们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做到少出门、不出门。
5日、6日,长江网记者走进全市多个社区探访,倾听市民们的心里话、烦心事,也见证了社区干部、下沉党员靠前服务,听民意、解民忧、办实事。
慢性病药品需求大、缺不得
参加过98抗洪的志愿者“接了条”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孟鲁司特…5日,记者走访江汉区万松街机场社区,居民宋师傅一口气报出了多种名称拗口的药品名称,“名字不好念,但是没有这些药就不得了了,都是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的必备药。
社区书记沈林莉也说,居民们的购药需求确实很大,“家里慢性病人多的,动辄就需要十几种药品。”她介绍,社区最多时,有上百户居民有购药需求,总量达到数百种。
她说,重症药品由社区干部到位于黄石路的定点药店排队购买。日常药品的采购则由张虎等志愿者们承担下来。
比较冷门的药品,张虎会把药名给工作人员核对。 记者郭良朔 摄
宋师傅的困难,“接条”的正是张虎。47岁的党员张虎得知宋师傅的购药需求,穿上防护服、戴好口罩,开车前往药店按需购买。
张虎老家在山东,成长在新疆,定居在武汉。曾在部队服役20多年的他是名老党员,98抗洪救灾还睡过大堤。
2月初,张虎开始服务社区,最初是帮忙消杀,2月21日大排查结束后开始帮居民代购药品。“头几天特别忙,不算代取的药品,差不多买了90多份药。”张虎说,当时居民的药品需求积压了很多,“最忙的一天为了买40多份药,在药店等了8个小时。”由于他办事负责、效率高,社区便委托他接管其他两个小区的购药服务。
买完药品,拿出本子对照防止遗漏。记者郭良朔 摄
“我们把流程规划得很清晰,居民先在对口药房的微信群里发布需求;若药房没有我再挨个去其他药店找。”张虎说,他在群里发布了公告,请居民们有事先找他,“就是想为社区减轻负担,尽量缓解居民们的买药难。”
叮嘱另一位志愿者做好下午的送药对接工作。记者郭良朔 摄
在他的感召下,十余居民的主动包括组建“服务队”。截至目前,已经帮居民代购了300多份药品。
不会手机支付的86岁老人犯了难
进社区发现这些问题,都有人“接条”
6日上午,武昌区南湖街沁康园小区86岁老人孙婆婆遇到了个“大难题”——自己有两张银行卡,一张民生银行的卡,一张建设银行的卡。前者没有开通网上支付功能,卡里有余额,后者子女帮她开通了网上支付功能,卡里却没钱了。
“家里请了个保姆,该发工资给她了。”老人知道,因为小区封闭管理,自己也没法出门取钱。老人发愁的事还有不少——年纪大了,智能手机用得不溜,去物业圈存天然气,买药、购物也都是麻烦事。
在小区门岗值守的志愿者胡凯得知了孙婆婆的困难。
胡凯立刻赶到家住4楼的孙婆婆家。孙婆婆很信任胡凯,将自己的两张银行卡都交给了胡凯。胡凯辗转找到民生银行取款机取了现金,找到建行ATM机,发现没有存款功能,就从自己的支付宝上把钱转给孙婆婆,现金自己留下了。随后,他又帮孙婆婆去物业圈存煤气、买药和对接购物清单,来来回回跑了三趟,花了一个多小时。
胡凯帮孙婆婆取钱。记者史凤玲 通讯员谢曼莉 摄
39岁的胡凯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老师,2月15日下沉到武昌区南湖街沁康园小区协助防疫工作。
他介绍,该小区760多户居民中共有29户高龄独居老人,孙婆婆和老伴就是其中一户。目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已经主动与这些独家老人们对接,提供各类帮扶。
胡凯帮孙婆婆去物业圈存煤气 。记者史凤玲 通讯员谢曼莉 摄
“胸口不舒服,是不是染上病了?”
社区书记“热线电话”安抚“心慌”居民
“总觉得胸口不舒服,是不是染上病了,要去医院治啊?”武汉开发区枫桦苇岸社区的居民韩先生告诉记者,最近,自己心里有点发慌。
韩先生去医院做过检查,显示并未感染新冠肺炎,却多次找到社区工作人员要求去医院治疗、隔离。
“90后”社区书记刘宜知道,这位居民是心理压力太大了。刘宜主动打电话问候、沟通安抚。看到刘宜对自己这么上心,韩师傅逐渐从对疫情的恐惧中走了出来。
实际上,每天晚上刘宜的手机都会成为“热线电话”,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经常通话到凌晨两三点。“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会比较焦虑,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他们需要倾诉,知道有人关心他们,心里会好受很多。”刘宜说。
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刘宜从1月24日就一直常驻社区,24小时待命。她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地毯式无差别排查,逐户深入了解家庭情况、身体情况、需求情况。大排查期间,为了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她经常夜间查灯光、查电表、查水表,再对照房号扫网式查遗补缺,成功排查出一户疑似感染家庭。
小区封闭管理以来,为了打通居民保供“最后100米”,在她号召下,物业公司、下沉党员、小区志愿者成立“保供联盟志愿服务队”,并为社区35个楼栋分别设立了楼栋长,由楼栋长负责定期在网格群内统计团购数量,联系供菜单位将分装菜品运至小区,再由志愿者服务队运回各自单元楼,按顺序通知居民下楼取菜,采用扫码支付方式,全程人员无接触、无聚集。而对于辖区内空巢、独居和困难家庭,刘宜都会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并由她送菜上门提供帮扶。(记者乔驰 史凤玲 龙京 刘元聪 邓志鹏 通讯员郭磊 陈思思 任理华 张敏 李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