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1日电 当前,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正加速重回轨道。连日来,国际主流媒体持续报道中国疫情防控新形势。中国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获得国际专家赞扬,“中国经验”也给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了借鉴。
聚焦中国防控新形势:应注意输入型风险
3月10日,中国境内新增确诊病例24例,全国已连续28天治愈出院超千人。武汉新增确诊病例继9日后,连续第二天降至20例以下。当天,16家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美国《纽约时报》、路透社、俄罗斯卫星网及马来西亚《星报》等国际媒体,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的消息。
马来西亚《星报》称,当天下午,最后一批49名患者走出武昌方舱医院,武汉16家方舱医院至此全部休舱,累计收治1.2万余人。“今日俄罗斯”在报道“休舱”的消息时还指出,部分医疗设施在“空前短”的时间内被建立起来。
此外,俄罗斯卫星网以及《耶路撒冷邮报》等外媒,还关注了武汉一位百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
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路透社刊文指出,中国的防疫努力令新发疫情病例数字急剧下降;过去一周,新冠病毒在中国的传播速度骤降。
路透社特别指出,应注意近日新出现的输入型病例。文章称,尽管过去一周病毒在中国境内的传播速度大幅放缓,但中国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应注意到伊朗和意大利等国输入型病例的风险。
“中国经验”获得肯定和借鉴
英国《卫报》9日刊文称,中国以外新冠病毒感染者正在增加,中国的新增病例则“急剧下降”,这促使观察人士向中国学习。
《卫报》援引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的观点称,中国能够控制病毒传播,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实施了积极的隔离措施。《卫报》称,这些努力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赞扬。
法国前外交部官员、著名汉学家魏柳南(Lionel Vairon)9日撰文指出,疫情之下,中国推出相应政策保证供应,公共部门把帮民众采购的东西放在各家门口,这种政策的成效非常具有说服力。
“正因为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才使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避免了更大的灾难。”魏柳南说。
一位新加坡人9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刊文,讲述了自己在中国亲身经历的疫情防控经历。他在体验了测体温、居家隔离、送菜上门等措施后感叹:“中国拥有14亿人口,成千上万个小区,需要多少志愿人士来服务和管理?怎么能在短短几天就操作起来?”“我亲身体会中国人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调动资源能力等,一切都运作得井井有条。”
在医疗救治方面,一些国家也积极与中国展开合作,学习和借鉴中国经验。
意大利米兰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Niguarda医院不久前与中国专家视频连线,详细询问了疫情防控的经验、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及患者的救治方案等。意大利医生在交流后决定,将安排更多的电话会议。
“你们的经验很有用,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该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专家恩里克阿米拉蒂在与中国专家交流后表示。
当地时间9日晚,中国多位专家会同世卫组织与意大利卫生部进行视频会议,介绍疫情防控经验。会后,意大利卫生部副部长表示,中国最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其抗击疫情的经验对世界来说非常重要,感谢中国,让我们迅速获知疫情信息、为我们树立了抗击疫情的榜样。
伊朗卫生部发言人贾汗普尔也曾表示,在伊朗实施全国动员计划后,中国专家团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我们非常有信心,可以借鉴中国在预防、控制、治疗以及危重症患者护理方面的经验,中国专家团是我们在医疗科学方面的老师”。
关注中国线上经济潜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9日刊文指出,随着疫情不断得到有效控制,大家开始谈论“拐点”。在期待“拐点”到来的同时,人们也应思考“拐点”过后需要做的工作。因为除了疫情曲线外,还有经济与民生曲线。
法新社9日刊文说,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部分体验与服务9日起重新开放,揭示了中国防疫措施奏效,生产生活正逐渐恢复正常。
《福布斯》杂志援引纽交所交易基金一名研究分析师罗斯托姆的话称:“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中国‘宅经济’推动了许多科技和游戏类股,当然还有医疗保健股。”
BBC则关注到了疫情之中,AI诊断技术、热成像智能测温技术等现代科技服务疫情防控,助力精准防控和精准复工的情况。
10日,法新社报道了中国线上医疗的新态势。法新社在文章《用了远程医疗APP,医生远离你》中称,一个出现了咳嗽和头痛症状、在法国巴黎工作的中国人,已经可以在网上向数千公里外的中国上海的医生咨询。这体现了疫情给远程医疗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
文章指出,自1月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对医生在线咨询平台的需求激增,中国远程医疗正蓬勃发展。
在另一篇文章中,法新社还关注到,中国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推出“心理防疫”措施以保障医护和民众的心理健康,数百心理医师可在线接受咨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