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 成本分担机制待完善 专家指出
学前教育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
● 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高;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不规范;财政支持不到位,成本分担机制有待完善;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和总体素质都较低等
● 在相关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提高公办园和普惠园的比例,容易出现强制公办、强制普惠的现象,导致标准下滑、质量下降
●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就要让更多的幼儿园办园主体与多样性的经费进入学前教育领域,保障资源充足,又有适度的竞争
办好学前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社会热点话题。
幼儿入园困难重重
家长普遍忧心忡忡
来自北京的郭华(化名)是一位“二孩”妈妈。放开“单独二孩”那年,郭华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她这个属马的小儿子成了“单独二孩”的第一批“二孩”。
“老大上幼儿园已经是10年前的事儿了,那时是在家附近的社区里上幼儿园,花费也不贵,报名就能上。没想到现在老二上幼儿园,连名都报不上。”回忆起一年多前的报名经历,郭华抱怨道。
据郭华介绍,离她家最近的公立幼儿园在招生简章上,注明了苛刻的“优先条件”:户籍和房屋产权证在××小区的适龄幼儿,同时户主和房主需是适龄幼儿的第一监护人。第一监护人房产、户籍需满3年以上。
“最终,整个小区几十个适龄幼儿,这个幼儿园最终只录取了7个。”郭华说。
在采访中,还有家长介绍称,某地处中部省会城市的一所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每到招生阶段,网上排队报名的人数便会飙升至实际招生人数的成百上千倍,“2018年,第一次实行网上招生的时候,几分钟就招满了。第二天,没摇到号的家长们把幼儿园的大门都堵住了”。
实际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入园难”不仅发生在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雷萌(化名)住在四川省某县城,也是一名“二孩”妈妈。她的小儿子是农村户口,而县城的公立幼儿园优先录取县城户口。无奈之下,雷萌不得不到处托人找关系,为小儿子今年9月份上学做准备。
“要想家门口有一家放心的幼儿园,真难。”雷蒙叹了一口气说道。
在重庆生活的卢晓(化名)对于“入园难”也深有体会。
“一个县里可能只有一家公立幼儿园,这怎么够用呢?那肯定是谁有关系谁能进。剩下的私立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卢晓说,“以前一些单位、企业都有自己办的幼儿园,且不说这些幼儿园的质量,但它们能为年轻父母减轻压力。”
办园行为有待规范
教师总体素质偏低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打着各种旗号的“高端幼儿园”纷纷出现,个性化教学、国际化课程、双语授课体系……不少家长将大部分家庭收入投入到孩子的学前教育中。
一边是众多家庭对高端国际化幼儿园趋之若鹜,另一边则是无资质无牌照的“非法幼儿园”在城郊暗流涌动。
以北京地区为例,《法制日报》记者曾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郊区一些地方,存在不少无登记注册且无牌照的“幼儿园”,主要服务于一些在京就业的外地户籍人员。这些在京就业的外地人员既无公立幼儿园的就读资格,又无法承担民办幼儿园日渐高昂的费用。由于夫妻双方日常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教育,不得不将孩子送入一些没有资质的托管机构,而这些托管机构往往自称“幼儿园”。
有幼教相关产业链的创业者对媒体称,一些投资人在与他接触时,会直接问他是否了解业内有年利润高于500万元的幼儿园,他们有很强烈的收购意向。有的新园在开设一两个教学点之后,便不顾实际能力大量融资,扩充教学点,意图快速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家长们的重视,但很多幼儿园教师却长期被认为是“唱歌、跳舞、看孩子”的人。
北京某私立幼儿园园长杜老师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家长认可、社会支持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虽然已明确列入教育法中,但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幼儿园面临种种困境的根源所在。”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学前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普及普惠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近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就《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答记者问时说。
对于学前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是这样梳理的: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高;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不规范;财政支持不到位,成本分担机制有待完善;教师数量短缺,工资待遇和总体素质都较低;学前教育监管薄弱、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
正因为上述问题存在,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表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学前教育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强制普惠影响质量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经费投入没有到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规模达到20万人以上;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健全培训课程标准,分层分类培训150万名左右幼儿园园长、教师。
“但《意见》没有规定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2008年到2018年这10年间,每年培养了近20万名幼儿园教师,但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学习,资质参差不齐。”储朝晖说,在2008年的上海,幼儿教育经费占整体教育经费的9%,所以上海市能维持正常的公办幼儿园比例。2019年,北京市规划的学前教育经费占整体教育经费的12%。
在储朝晖看来,民办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职能。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幼儿园有自主决定如何经营的权利,“由于供给不足,导致了民办幼儿园占多数,而民办园要维持生存就要盈利。比如目前出现的,一些民办园上市、过度逐利等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资金炒作方式,逐利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
同时,储朝晖说,在相关财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要提高公办园和普惠园的比例,就容易出现强制公办、强制普惠的现象,“强制改为公办幼儿园、普惠幼儿园,但政府投入补贴的力度又不足,就导致了标准下滑、质量下降”。
储朝晖在新疆调查时曾遇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当时,新疆某地的公办幼儿园比例已经达到国家要求的80%,但当地想达到更好的普惠园比例,于是将民办园改成普惠园。民办园每月收费3000多元,改为普惠园后,每月政府补贴800多元,向家长收费800多元,实际上就比原来少收了1400元左右。如此导致幼儿园相关负责人精打细算,达不到原来的标准,于是产生纷争,最后导致幼儿园闭园。
“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期望主要有三点,即少交钱、质量好、方便。然而,这几点在财政经费投入未到位时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这几点不能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大多数家长宁愿多花一点钱,把孩子送到一个相对比较好的幼儿园。”储朝晖说,现在有很多地方的民办园变成普惠园以后,收费降低了,但实际上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也减少了,没有达到以前民办园的质量标准。(记者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