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船只在西溪湿地水道上行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4月1日,船只行驶在西溪湿地的水道上。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今天来到杭州,除了游览风光旖旎的西湖,很多人还会一路向西,去约会一个野趣横生的湿地,这里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浓绿满眼,秋天芦花飞雪,冬天疏影横斜。
很多老杭州人,惦记着童年在这里摘柿子的美好记忆,很多文化人,对这里的文史遗迹如数家珍。此地有《长生殿》作者洪升的祖居、清代著名文人高士奇接待康熙的高庄,苏东坡、张岱等均曾在此留下诗画墨宝。人们是如此热切地想要给予它各种赞美,甚至还传说,这里水泊遍布,湾荡曲折,可能就是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创作背景,还有人寻章摘句、乐此不疲地探讨《红楼梦》和这里的渊源,也成红学一家之言。
这里是西溪湿地,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历史上,西溪是和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的名胜之地。
过度开发无序发展,曾污水横流
2005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当时的西溪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0.08平方公里,是罕见的城市中的次生湿地,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位于杭州西北,有“天堂绿肺”之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分布有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浮游植物7门,6个植被型组。保留下来的老柿树在一期工程内就有2802棵。湿地内的鸟类资源也极其丰富,有12目26科89种,占杭州所有鸟类总数的近50%。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
西溪发现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历史上占地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古称河渚,“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曾经是杭州最优美的画卷,以“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典型江南水乡风光而著称。和西湖的热闹烟火气不同,西溪的格调是“冷、野、淡、雅”。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深浅不一的屐痕。在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中,它既是一幅男耕女织的田园图,又是高士梅妻鹤子的隐居图。据史料记载,一千多年前,宋高宗赵构看到西溪美景,赞叹:“西溪且留下。”康熙、乾隆均曾南巡至西溪并留下诗作。
但是在长达1800多年的演化中,历经盛衰,西溪这一不可多得的城市湿地资源受到了破坏。本世纪初,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和今天截然不同的景象。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路边散布着企业厂房,杂乱民居点缀其间。历史上的美好画卷已荡然无存。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杭州还曾有这样的人文和风景兼具的宝地。
衰败的西溪不仅没有了原生湿地景观,整个面积也只剩下约11平方公里。尤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城市扩张,大量房地产商在这里从事开发建设,最多时竟达60多家。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养猪业,影响了西溪水质。据2002年的统计,当地蒋村乡有415户家庭从事这个行当,生猪头数超过了2.5万,污染严重。
几十亿元先期投入不求经济回报
2002年底,为了保护西溪的水资源,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三级政府率先对西溪全境实施了生猪“禁养”,结束了西溪水域长期经受生猪排泄污染的历史,并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外运处理。但污染依然在加剧,沉重的压力让综合治理不胜负荷。
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决策,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把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列入了“十大工程”,准备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大力整治,恢复其留在历史画卷里的青青芦苇、夹岸杨柳、清溪绵延之胜景。目标是打造成为“天堂”杭州集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第二西湖”。
杭州市在出台《西溪湿地综合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计划在2004年投资40亿元,将西溪湿地建成“中国江南城市湿地公园”。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定下“六大原则”——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2003年9月,经过反复论证,西溪湿地综合保护首期工程正式启动,采取了外迁农居,恢复湿地生态、挖掘历史遗留等一系列举措,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规划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突出植被、地形地貌的原生性,大半湿地面积禁止游客进入,其余部分的游客日流量也控制在五、六千人左右,以确保湿地水体能够自然净化游客产生的可降解污染物,并且只设置必要的步行游览道路和非机动船舶类交通工具。规划将西溪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分为“三区一廊三带”,采取搬迁整治、封闭封育等措施,恢复原始沼泽、田园风光和鸟类物种,营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动植物和历史人文景观。
西溪湿地保护区域内的村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涉及人数计13000多人,安置在杭州市西湖区紧靠湿地的一个新建社区。当地政府还制定了一个“开发性安置计划”,对被收购征用的农用地给予10%留用地指标,用于村集体举办企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部分农转居人员由从事第一产业改为从事旅游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负责人强调说,杭州市政府这几十个亿的先期投入不求经济回报,不求任何用地性质的更改,投入的用意在于还西溪30年前的生态佳境,维护这片“城市之肺”的原生态。
要GDP还是要“绿肺”,有过争议
2005年4月30日开园时,对外开放的是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约3.46平方公里。二期和三期分别于2007年、2008年建成后有限开园。一期工程中保留的原生态区和生态恢复区占了一期工程的94%。其中保留和恢复的建筑面积仅占搬迁村民住房建筑面积的24%左右。据市政府负责人称,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部分已得到完整保护。
围绕保护工程,一度有过一些议论。首当其冲是土地财政的利益问题。那些年,杭州已和很多城市一样,房价飞涨,土地极为值钱,当时最高拍到1800万元一亩。在工程启动前,西溪湿地原址已受到严重破坏,入驻了不少房地产公司,一度被杭州人称为“房地产西进”浪潮,每个项目都意味着巨大的财政收入和GDP数字,开展保护工程意味着要动这块巨大的蛋糕。但市、区政府不为利益所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这些项目一家家地劝说退出。如果从经济的角度讲,眼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湿地保护工程对杭州市来说真是“亏大了”。当时,相关负责人坦言,整个工程总投资巨大,资金回收几乎没有可能,自立项起,就定位为“保护工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绿肺”,而且西溪湿地还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要将“生态优先,最小干预”放在首位。
不仅没有大肆招徕游客,反而有一系列“拒客”举措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这个保护工程在开园之后,不仅没有大肆招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拒客”的举措。既失去了房地产的大笔土地出让款,政府还要投入40亿元建设款。市里有关领导说,实际上这点门票钱连湿地公园的日常运作都维持不了。但是,从整个城市看,杭州拥有了强有力的城市“绿肺”,拥有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城市的品位大大提升,这种“增值”将惠及子孙后代,远不止眼前的这点利益。经营城市,既考虑经济数字,同样也要经营文化软实力和环保“绿色实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作综合考虑。借地生的“财”,既生现实的真金白银,生经营文化软实力和环保“绿色实力”所需要的资金,也生由“软实力”所带来的长远的巨大效益。
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之初,有不少热心市民提出,湿地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西湖等传统的景区公园不一样,所以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施工。作为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在保护工程的专业性上做出了不少努力。河道、鱼塘必须是斜坡堆土,让各种生物有生长繁殖的环境;堤塘边打下柳树桩,原来施工时考虑松木在水里不会腐烂,准备用松木桩护堤,但是本地村民提出,松木是死桩,不能生根发芽,而柳树桩是活桩,会生根发芽,在堤岸上盘根错节,裨益丰富生态;草皮也必须是原生态的,西湖边那种所谓的高级草皮和这里的野生状态是两码事;污水直排被淘汰,管网配置到角角落落;对原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恢复区只将部分封闭小面积水体连通,利于物种自由交流,吸引水鸟栖息;保留和恢复作为次生湿地标志的鱼塘达383个,原有的柿子树一棵都没少。在湿地保护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群众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在西溪湿地的规划实施中得到了体现。
围绕西溪湿地是“完全保护”还是“也要利用”,曾经出现了一些讨论。杭州始终把生态保护牢牢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在此基础上发挥科研、教育、观光功能。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一期工程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包家埭和合建港五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设多处观鸟区,群鸟飞翔,人景相融。杭州在湿地保护的科技含量上下了很大功夫。定位世界最高水准,由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竞标打造湿地科普研究展示平台。最终建筑大师矶崎新(于2019年获普利兹克奖)的设计方案中标,建成了造型独特、寓意深远的西溪湿地博物馆,充分展示湿地生态多样性及悠久人文历史,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重要地标。
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开放,杭州动足了脑筋,制订了很多“框框”。当时决定,西溪湿地一期工程的东部2.4平方公里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西部1.78平方公里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不少专家认为,西溪湿地和西湖不同,其意境是“冷、野、淡、雅”,不能热闹,人一多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但是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认为,限制客流量不完全是为了“好看”,其中还有更深远的考虑,那就是生态保护的弦绝不能松。开放第一年的“五一”黄金周还采取了“限客”措施,控制旅游人数,以湿地水体能自然降解游客在湿地公园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为重要指标,控制在每天6000人左右,其中一期工程游客人数控制在3000人左右。游船、游步道等都严格按最高控制游客量设定,尽量减少设施配备对湿地景观的影响。有关部门还通过信息系统随时公布湿地公园饱和“警戒线”,踩线就会采取观光巴士暂时停发等系列措施。此后随着湿地公园面积的扩大、环境容量和相关配套技术的提升改进,相关的口子进行了适时的收放调整。目前,整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最大游客承载量为41600人,日最大游客承载量为86600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又到人间四月天,西溪湿地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花朝节,草木沁香,群芳吐艳,人们徜徉湿地,赏红、种花、扑蝶、祭花神。
据了解,花朝节起源于武则天时代,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和元宵节、中秋节一起被视为当时三个最重要的“月半”节日。南宋建都杭州后,花朝节日益繁盛。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杭城风俗,二月十五为花朝节。杭人有四时赏花的习俗,孤山探梅、荷塘泛舟、苏堤上玩芙蓉等。”据专家考证,历代杭城民间都十分重视花朝节,杭州有两处花神庙,节日中盛况空前,人们要为庭园中一切已开、未开的花木挂红着绿,以示庆贺;入夜则在花树上张挂“花神灯”,青年男女结伴漫步花丛灯影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沏茶相邀,吟诗作词。整个杭城披红挂绿,百姓官员全民同乐,共同游赏春序正中、百花争艳的花朝佳节。从2011年起,杭州恢复花朝节,在西溪湿地举办。
传承历史文化,呈现独特韵味,这一切都建立在生态之美、保护为重的基础上。今天的西溪湿地,以水为灵魂,小心呵护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实施保护的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分为东部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中部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和西部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河湖港汊、芦花翠鸟、充满自然野趣,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已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的重要资源。西溪湿地建设,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重建和保护的标杆。(记者方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