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题:从360行到1500多“行”——劳动节之际倾听新职业从业者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邰思聪、田晨旭、盖博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
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全媒体运营师、呼吸治疗师……近年来,有关部门在2015年版《大典》基础上又颁布了两批新职业,我国目前已拥有1500多个职业。
从过去360行到如今1500多“行”,伴随一轮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变化正折射出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盲人软件工程师、机器人训练师、“玩”直播的制琴师……“五一”劳动节到来前夕,记者走近3位新职业从业者、新科技“尝鲜”者,倾听他们的故事。
盲人软件工程师:“科技赋能”撬动新发展
每天清晨,一个个子不高、手持盲杖的年轻人总会很早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他叫蔡磊,是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无障碍软件测试工程师。
今年2月,人社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作为新兴领域的劳动者,蔡磊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各类手机应用程序以及电脑软件的无障碍功能进行测试。
别看蔡磊是位盲人,但他却是个“技术控”。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滑动,耳机里听着手机读屏软件的语音播报,蔡磊正在测试某软件留言功能中的漏洞:“虽然很多手机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都能做到无障碍化,但是图片评论、留言等特色功能没有实现无障碍信息化,盲人很难像其他人一样正常使用软件的全部内容。”
疫情期间,蔡磊所在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新冠防护无障碍通道”。作为小程序上线前的把关者,蔡磊对小程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目前,该小程序实时地帮助着盲人朋友了解疫情数据和信息,每天浏览量达到1万多次。
“我虽然看不见,但是科技帮助我们盲人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也让我们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我也要用科技帮助更多盲人朋友了解世界。”蔡磊说。
青年“钢铁侠”:“新兴技术”带来新选择
“36.4摄氏度”“请佩戴口罩”……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公司的入口处,一台名为“豹小秘”的红外测温疫情防控机器人正通过顶部的摄像头,帮助安保人员监测进出人员的体温。
疫情期间,由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这类机器人为许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解决了体温监控需求。其开发者是一群年轻的机器人工程师,金潇便是其中一员。
“这个机器人测温精度可达到正负0.3摄氏度……”一聊到机器人,“95后”小伙儿金潇总是充满激情。在金潇的办公桌旁,各类机器人正闪烁着屏幕“等待”调试。
“我比较喜欢和自己‘较劲’。”金潇说,他并不满足于机器人现有的功能,为“豹小秘”提升了测温速度,增加了在不摘口罩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人脸识别及测温的功能。截至目前金潇和技术团队所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海淀医院、郑州岐伯山医院等单位成功落地。
“选择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个人兴趣。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社会效率,科技的迭代则能促进各领域的整体升级,为社会发展提供新选择。”金潇认为,心里装多大的事,就有望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机器人正是他实现梦想的载体,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源泉。
“玩”直播的制琴师:“互联网+”加出新方向
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一家提琴制琴厂的操作间内,“90后”主播刘尊飞正用手机直播软件为网友介绍提琴。
刘尊飞自幼学习小提琴演奏,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的一名制琴师。
除了提琴制作,刘尊飞还跟随公司参加各类乐器展销会。但受疫情影响,各类展会纷纷延期、取消,公司的经营也面临很大挑战。
“我们公司制作的提琴大部分都销往国外,以往每年销量在7万把左右,但受疫情影响,部分订单不得不取消。这段时间,我们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提琴销售和提琴知识普及,希望可以缓解经营压力。”他说。
网络直播销售的模式,刘尊飞已经尝试了2周多时间,直播间的人数也从最开始的不到10人上升至最多200人。
“这种既能销售又能普及提琴知识的方式,我愿意一直尝试下去。”刘尊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