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国人的故事|陈燕光:两条短信浓缩的北斗牵挂
2020-07-04 17:29:00  来源:央视网  
1
听新闻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星空浩瀚,探索追梦不止。数十年来,是什么力量让中国航天事业由小变大、由大向强,长盛不衰、枝繁叶茂,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全球星座组网等为标志的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

循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走近这群追梦人!陈燕光,曾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体网和动力测控系统主任设计师。他用生命中最后的两条短信,诉说着中国航天人的执着与坚守。

“看似没什么压力,

其实他时刻都把工作放在心上”

“改造电缆生产进度怎么样了?”

2012 年7月5日一早,距陈燕光住院一个月,他的一位同事收到陈燕光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同事十分惊喜:看来陈燕光的手术很成功,他又能关心工程进度了。

“今天中午不回家吃饭,会议管饭。”

2012年7月5日中午,妻子收到了陈燕光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妻子很疑惑:刚做完脑瘤手术的他怎么会去开会了呢?

短信发出的两天后,时而清醒时而呓语的陈燕光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陈燕光的主治医生解释:患有脑瘤的病人,由于脑部水肿影响神经,经常会出现一些幻觉,一般病人会在幻觉中“回到”自己最放不下的时刻或者最关注的事情上。陈燕光最后两条短信中的内容,正是他最放不下的事情。

是的,他最放不下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作为北斗导航工程建设的唯一“专车”,在研制过程中既要稳定技术状态,控制更改的影响范围,又要不断创新改进,提高火箭的适应力和可靠性,这一度被认为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挑战。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关系着整个北斗导航工程高密度发射任务能否按时完成。

2005年,陈燕光接到了一项新任务:负责北斗导航工程火箭系统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的设计工作。当时,他在单机产品的设计领域已游刃有余。动力系统并非他的原专业,从头开始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陈燕光偏偏接下了这项任务,在不惑之年开始挑战新领域。人员紧张,他带着只有3个人的年轻团队就开始了新领域的攻关。

“陈老师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压力,但其实他时刻都把工作放在心上。”同事刘巧珍回忆。

有次,有一个购买的设备没有冗余自动切换功能,他干脆自己发明冗余控制技术。那段时间,他经常整宿琢磨这项技术。甚至睡觉的时候,一旦有灵光一闪,他就赶紧爬起来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经过1个多月的研究,陈燕光发明的冗余控制技术获得了成功实践,为北斗导航系统快速组网奠定了基础。

从未“归零”,

“他是我在技术上合作最顺畅的人”

在航天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行业中,有一个航天人独创的词汇叫做“归零”,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从头查找问题,在每个环节中举一反三,以消除所有的隐患。“归零”也就意味着有故障产生。

1981年,陈燕光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进入当时的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一室,从事电气系统单机软硬件的设计工作,一直到担任总体设计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体网和动力测控系统主任设计师。陈燕光几乎参与了航天一院所有型号的研制,却没有过“归零”经历。

没有过“归零”经历,源于他出名的细致严谨。作为主任设计师,他本来只需把控方向即可,但他始终与队员们奋战在实验室里。有一次,由于有队员考虑不够周全,导致软件设计存在问题。陈燕光没有责备年轻人,只是默默地连续几个晚上和团队一起在阴冷的厂房里蹲守试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一句一句技术指导,一点一点攻破难关。眼睛熬红了,问题也终于解决了。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会在实验室搭建模拟电路,一遍又一遍地测试产品,提前发现产品的风险点并进行改进,确保从自己手里出去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隐患。

陈燕光的同事是这么形容他的:“他是我在技术上合作最顺畅的人,他写的任务书特别清楚,我基本不用再问,可以直接干活。”

看似“拼命三郎”一样的“钢铁战士”,其实陈燕光身体一直不太好,食道常年溃疡,经常发低烧,但只要一开始工作,他往往全然忘记这些。他说:“调试好产品,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星空是人类心之所向的地方,火箭是实现梦想的天梯。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会做什么?

2012年6月4日,陈燕光最后一次来到办公室。他平静地告诉大家:自己被确诊为脑瘤,要离开一段时间,项目进度关系后续发射任务,千万不能拖,但一定不能因为进度影响了质量……

住院治疗一个多星期后,陈燕光经常出现幻觉,总是告诉妻子6月中旬有任务要去基地,上次都是别人替他去的,这次可不能再耽误了,手头的工作要给年轻人分配一下……

2012年7月7日,陈燕光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沉沉地睡去了,也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安心地休息。

2013年5月2日,长征三号乙遥25火箭发射圆满成功,陈燕光和同事负责的“火箭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技术成功得到验证,填补了国内地面远控领域的一项空白。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顺利完成,当我们再次回忆起这位“老航天”的人生,生命最后时刻的两条短信更加令人动容。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伟大”之中,总有陈燕光这样“平凡”的执守,在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骄傲之中,凝聚着无数和陈燕光一样的航天人的青春和热血。

这热血的另一个名字,叫中国的航天精神。

标签:
责编:费念渠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