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洋芋”走出了山沟沟 上海干部援滇扶贫记
2020年6月,李子沟村的洋芋花海。
2018年12月,边慧夏(左一)到李子沟村与村民座谈。 均为本报记者吴振东摄
“艳阳抹成高原红,彩云染就青年白;山风吹起婴儿皱,重任练得全能才。”用这形容上海援滇干部的工作,再贴切不过。
边慧夏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2018年8月,时任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的他,被组织派往云南,任上海援滇干部昆明市联络小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同时挂职昆明市东川区委常委、副区长。从东海之滨到云岭之巅,边慧夏和同事们全心全意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帮助落后乡村焕新颜。“我由衷感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和一个地方的蜕变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事。”边慧夏说。
职务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副区长,边慧夏要深度参与东川脱贫攻坚一线任务;作为联络小组组长,他要推动沪滇帮扶协作机制发挥更大作用。他的扶贫故事,可以从他挂职东川的第二天开始讲起。
当天,边慧夏在当地一场拍卖会上认识了东川区李子沟村的“开花洋芋”(马铃薯),其中的“明星产品”竟然能拍到1万元人民币,令他感到惊奇。
据了解,李子沟地理环境独特,周边有储量丰富的磷矿,又地处高寒山区,有利于薯块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其中的淀粉含量比低海拔地区种出的马铃薯略高。
什么是“开花洋芋”?“蒸熟后它会自然裂开,在金黄色表面上形成一层淀粉结晶,形似沾着露珠的花瓣,所以叫它‘开花洋芋’。这种洋芋质地酥松、口感极佳,可惜知道的人太少。”边慧夏说,如此特别的“开花洋芋”,在李子沟的种植面积也仅有几百亩,又因为没打出品牌,企业收购量很有限。
充分掌握这一情况后,边慧夏第一时间通过“云品入沪”拓宽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利用沪滇合作机制建起多个销售服务平台。在宜川路街道牵头下,上海康品汇生鲜超市深入东川开展消费扶贫,并签订销售订单助推“开花洋芋”进入上海市场。近年来,“开花洋芋”在上海的知晓率和销售量不断扩大。
品牌渐响,换来真金白银。2018年,李子沟村平均每户人家洋芋销售收入达到6000元,较2017年增长近一半。当年年底,全村172户贫困户中,170户实现摘帽。
“东川的水,山下看得到、山上用不到”。
在东川,曾有不少贫困户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
边慧夏介绍说,梨坪沟村、块河村普遍存在“结构性缺水”问题。人和耕地在山上或半山腰,河流在山脚下,看得到水,却不能直接取用。单靠肩扛手提解决不了问题,产业也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解决这一难题要靠技术。边慧夏和同事引进了上海淼汇科技有限公司的“自然能提水系统”。其凭借绿色环保、低成本的技术,不用电、不用油,利用0.5米以上的水流落差,就能实现“水往高处流”。边慧夏带人走遍了东川的山梁坳子,遴选出适合的地方建设示范性项目,很快让人看到了成效。
水成功上了山,种植豌豆尖、娃娃菜、羊肚菌、枇杷的商家纷纷闻讯前来,进行土地流转,使得每年每亩的收成超过2万元。“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随着各种‘提水’工程的布局和推进,东川的未来,将真正川流不息。”边慧夏说。
边慧夏的第三个扶贫故事,关于民族文化。
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是一座彝家气息浓厚的古老村落,村里人早就想把民族特色文化推广出去,但资金短缺、配套落后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边慧夏也认为,旅游业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长久动力。他邀请普陀区、昆明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基础上,推出了集彝族歌舞表演、农耕文化体验、农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太阳谷千鼓彝寨”项目。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惠及更多村民,边慧夏和同事还开发出岩头村小组种植小区项目,作为“太阳谷千鼓彝寨”的周边配套。沪滇帮扶资金拿出355万元用于种植小区项目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旅游撬动了小康梦。2019年春节,“太阳谷千鼓彝寨”正式开业;今年3月30日,彝寨迎来复工后首批客人。三个多月来,彝寨的人气越来越旺。据了解,村民通过参与彝寨内的养殖、种植、旅游服务等普遍实现了增收,旅游业产生的外溢效应已惠及村里261户贫困户、1015名贫困人口。
在边慧夏看来,帮助百姓脱贫只是第一步。借着沪滇协作的东风,他不仅要为少数民族同胞开辟多元致富路径,也要让民族特色文化在高原上相互交融、永续传承。
“从东海之滨到云岭之巅,从迪庆高原到金沙江畔,我们的扶贫故事在云南,汗水渗透红土留下永恒的诗篇……”今年初,这首由边慧夏与当地扶贫干部共同创作的歌曲《云南扶贫故事》在网上热传。东西部帮扶,携手奔小康。边慧夏的故事,也是广大上海援滇干部共同的故事。
边慧夏这样的普陀区援滇干部,还有很多。如今,方元升称自己为“新寻甸人”。2018年8月,他的身份从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变为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2019年,他组织寻甸特色农产品商赴上海进行展销,累计实现销售93万元,直接受益农户1071人。同样来自普陀区、目前挂职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邢军善,在当地扎实推进就业扶贫工作。2019年,在其协调下,成功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上海就业53人,解决就地就近就业1200人……
1996年9月,上海云南正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每年都有百名上海干部、千名上海专家奔赴高原,助力对口地区脱贫奔小康,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协作的形式,上海市普陀区近年来持续增加对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的对口援建项目和帮扶资金——从2017年的2000万元、6个项目,到2018年的9152万元、23个项目,再扩大到2019年的超过1亿元和26个项目。同时,该区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干部人才交流、贫困村提升工程、教育医疗帮扶等作为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2018年、2019年,昆明市连续两年共组织超过400名扶贫干部和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赴沪培训,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理念、人才、技术、信息、经验等优势要素向西部流动。
江水奔流,山海相牵。沪滇帮扶协作还在不断演绎新的精彩。(记者吴振东)(蒋沁志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