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脱贫摘帽后,复旦和永平的故事有了新篇章
2020-11-29 14:51: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光明日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通讯员 殷梦昊

10月15日的上海飘着秋雨,云南省永平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乐君走下飞机时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带着刚走下生产线的新一批苹果发酵酒“C9”,他期待着和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吕红分享产品走向市场的新消息。

“苍山洱海间,大理古城中,三塔倒影旁,很多网红打卡点都有我们的产品了。”马乐君规划着,要让这款由复旦大学专利菌株研发的苹果原浆发酵酒走进云南的文旅高地,走向全国。

2012年,作为国务院扶贫办与教育部最早确定的16所定点扶贫滇西边境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高校之一,复旦大学与永平县开启了携手脱贫攻坚的征程。2019年4月,永平迎来历史性时刻——作为曾经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这个位于滇西边境山区的县正式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6.94%降低至0.04%。

作为汇聚人才与学科资源的智慧高地,高校在脱贫攻坚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复旦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8年探索,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精准发力,用真心、献真情、使真力,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从医疗、教育、人才、智慧、产业等方面统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构建大帮扶格局,努力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走出实验室,用科技打造“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果香清冽,口感柔润,生长于海拔1700米生态种植区的苹果被酿造为苹果酒,在高挑的玻璃瓶中泛着光泽,寄寓着复旦和永平情长意久的美好期盼。

这款苹果酒来自吕红团队与永平县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我们希望依靠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化的生产线,产出国际时尚的产品,带动当地水果种植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吕红这样定位目标。

永平气候宜人,蔬果丰富,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以蔬菜为原料天然发酵制成的酱菜。2018年10月27日,马乐君清楚地记得这天,经复旦在永平的挂职干部牵线,公司请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家,为提升酱菜品质出谋划策。

在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看了一圈,吕红注意到传统加工方式下,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样是发酵,以水果为原料的发酵产品拥有更高的附加值。何不转换思路,做做当地丰富水果资源的文章,研制一种时尚饮品?”见到山上丰富的水果资源后,吕红想出了个新招。

说干就干。吕红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动手实验,在对20多种微生物菌株进行筛选后,最终利用复旦大学的专利菌株研发出苹果原浆发酵酒技术,实现了苹果的“华丽变身”。随后,团队派出专人到永平帮助阿庆嫂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生产示范线。

新产品带来新奔头。马乐君看到,公司员工更有干劲了,忙着改造车间、采购设备,加入研发团队学习新理念新技术。从产品到生产线,从包装到品牌,吕红团队全程帮扶,让复旦技术与永平水果碰撞出带动乡村振兴的新增长点。今年5月27日,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日,第一批产品走下生产示范线。

经过这次苹果的“旅行”,吕红认为,当地企业有向往高科技和现代化生产的意识,主要难题在于缺少技术和人才,而科技扶贫精准契合了当地需求。“我们提供技术,推荐人才,尽最大努力去回应企业发展的诉求,再通过企业带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

谈及科技扶贫,吕红反复强调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科技扶贫帮扶的是企业,企业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助力。”她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上游带动当地水果种植产业发展和水果种植户收入的增加,为产品提供优质原料;企业发展,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下游建立新型经营战略开拓市场;市场需求增加,产品销量上升,又会形成更大的原料需求、产品需求。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林一直关注“C9”项目的进展,他认为这是充分发挥复旦大学科学技术和永平县水果资源“两个优势”,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以科技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惠及贫困户并形成可持续脱贫产业的科技扶贫模式之一。

深入历史,用学养激活古道千年文化

被当地人称作永平“活辞典”的县文联主席张继强算得上“南方丝绸之路”民间研究佼佼者。他说,自己是复旦帮扶下“在文化上最受益的人之一”。

“姚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曾告诉我,我们需要的是一条更鲜活、更具体的古道,而不是停留在典籍中的概念。”张继强坦言,复旦老师提供的不少新思路令他醍醐灌顶,决心发掘永平的历史文化。经过对博南古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去年8月底,博南古道挂牌,成为3A级旅游景区。

今年9月,第五届博南文化节召开。聚集于此的外省乃至海外专家学者,一时令这座边屯显得有些熙攘。“谁能想到这样高规格的论坛能在复旦的帮助下办到永平呢?”如今,通过地理定位还原古道位置,令其更鲜活地呈现到旅游路线中,成为张继强的新目标。他希望握住来自复旦的学术援手,让饱经风霜的博南古道能够以契合时代的方式重现于当代的地图之中。

激活历史文化,也要规划未来发展。永平脱贫摘帽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凌鸿提出的建设智慧永平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回应,经过充分沟通和讨论,“永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研究”项目于今年8月启动。

“智慧城市以往被认为应该应用于发达地区,但我们的观点有所不同。”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邱肃川认为,通过构建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永平”,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让永平与外界实现高水平的连接,从而彻底改善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在此基础上,让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经济运行更加高效和智慧。

目前,“智慧永平”的详细设计正在有序推进,建设机制、运营模式、资金管理等相关配套保障措施的研究也在同步开展。团队计划于12月底前完成项目主体交付,一个“智慧永平”将在人们面前逐渐呈现。

“输血”更“造血”,培育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如果没有“复旦永平振兴班”,很难想象复旦大学的学生与2744公里外的永平一中高中生会有什么交集。这个班级,是复旦大学携手永平一中,用教育助力永平振兴的一次新尝试。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到周末,振兴班的99名同学总会利用网络向复旦大学腾飞书院的学长学姐交流取经。“扶贫先扶智,想要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最终要靠教育。”复旦挂职干部、永平县副县长徐宏波说。

永平一中的孩子们没有辜负期望。校长查明珠介绍,2018年学校高考成绩全州垫底,今年高考一本上线34人,本科升学率达到60%,“这是质的飞跃”。

和教育一样,医疗也是最牵动人心的民生。要改写永平的“健康曲线”,离不开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因为设备和诊断水平,原来我们不敢给县里的脑血管疾病病人轻易诊断,都要转诊到大医院去。现在我们就很有自信,让他们在永平看就行了,我们的诊断很专业。”永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田大全曾两度来到上海,在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进行医学进修。

还有许多永平基层乡村医生,也在复旦的健康扶贫项目中收获成长。2016年开始的乡村医生项目采用医学专家视频授课的形式,连续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农药中毒、触电等乡村急救培训,帮助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截至2019年,项目已完成第一轮五期培训,当地超过1500人次医护人员参与,接下来还将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需要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发热病人管理、传染病报告等培训,以及老年护理、家庭病床管理、重点慢性病防治的培训。

复旦还致力于为永平培养一批留得住的干部。永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李晓松曾于2015年到复旦大学参加干部培训。“这几年帮扶,永平的干部基本都轮训了一遍,素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敢想敢干的底气更足了。”

“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的战略和政策,需要高校围绕中心目标,发挥优势、调动资源、因贫施策。”王小林认为,从长期来看,高校可以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制度、建议方面的智库方案,提供教育和健康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以及开发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口受益的科学技术产品和服务,为当下脱贫攻坚和今后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慧。

“永平走出了一条意志坚定、因地制宜、成效显著的精准脱贫之路。”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表示,在永平完成脱贫摘帽后的新阶段,复旦大学将继续落实“四不摘”要求,脱帽不脱手,继续帮扶向前走,进一步做大帮扶格局、完善长效机制、统筹全校力量、精准分类施策、形成持续动力,帮助永平实现稳定脱贫和更高质量发展。

标签:
责编:罗鹏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