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光明日报通讯员薛斌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南昌,从2009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2015年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从2017年被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到2020年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看得到的创建成果呈现眼前,说不完的文明故事在当地流传,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市和谐发展画卷在南昌徐徐展开。
文化浸润孕育城市厚度
“这是当时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捐款给起义军的收条,旁边是它的回信,是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当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它们便拥有了灵魂。”章子逸是南昌市珠市学校教育集团四年级学生,两年前他就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当起了小讲解员。如今,他不仅是学校“小青苗”红领巾宣讲团的成员,同时也是八一起义百人宣讲团少年团的团长。
作为宣讲团成员,章子逸和他的同伴们要在学校、社区、军营等地进行100场红色文化宣讲,以诵读文化家书、红色文化故事宣讲等形式,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我们认为,红色文化理应成为学校最宝贵、最丰厚的教育资源。”南昌市珠市学校教育集团负责人说。
将红色文化嵌入城市发展中,让文化浸润城市,是南昌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一环。这几年,南昌市通过推进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发挥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纪念园等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规划建设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南昌市建设挂牌完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907个,同时还组织专业志愿者纷纷深入实践站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身边榜样引领社会风尚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为了谁?南昌给出的答案是:为了全体市民。
在南昌市进贤县白圩乡白圩村赵家自然村九龙湾公园一侧,一栋崭新的两层黄色小楼格外引人注目。每到饭点,93岁的邓付美和村里其他老人们都会来到这里,享用免费餐食。“以前在家做一次饭得吃好几顿。现在到这里,餐餐都是现做的新鲜饭菜,还不要钱。”邓付美说。
老人们欢声笑语的背后,是当地对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按照政府监管不代管、养老离家不离村、群众参与不干预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如今,白圩乡460多名70岁以上老人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前坊镇西湖李家是个有着600多年的历史、以李姓为主的古村庄。村里十分注重孝悌文化传承,制定了村规民约,开展了好父子、好婆媳等慈孝典型模范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民风和村风,被评为“中国幸福村”。
近年来,南昌通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最美环卫工人”“最美基层医务工作者”“最美交警”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好人文化”氛围,让更多平凡人在好人典型的带动下,向善向上、文明友爱。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2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人、省级道德模范17人、市级道德模范105人。
民生服务彰显城市温度
以民为本,是贯穿文明城市创建的初心;人民满意,是检验文明城市创建的标准。
南昌市经开区蛟桥镇下罗农贸市场位于下罗三弯路,是保障周边上万人“菜篮子”供应的重要场所。由于建设使用时间长,周边道路环境差,市民购物体验差,顾客日渐减少,市场一度显得十分冷清。
哪里有民生需求,文明创建就延伸到哪里。外部交通环境差,蛟桥镇就整治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了下罗农贸市场周边的道路,建设了有100多个停车位的下罗停车场;内部购物体验差,镇里就对市场内部顶面、墙面、地面、台面、店面等进行粉刷,更换灯箱、改造下水管道、安装灭蝇灯等,并对水产、家禽、肉类、果蔬、干货等各分区进行标准化改造。
城市有了“颜值”“气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农贸市场华丽转身、市容环境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环境更优美了、城市更宜居了、生活更便捷了,城市功能和品质实现了大改善、大提升。一点一滴,都源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
城市面貌显著变化,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出行秩序渐佳、志愿活动成常态。越来越多的南昌市民加入到“创城”行列中来,既提升了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又推动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也为这份和谐宜居的“文明气质”添上自己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