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双减”政策落地 补习班偃旗息鼓,校园生活焕然一新
2021-12-17 07:10:00  来源:法治日报  
1
听新闻

“双减”政策落地“减负难”破题

补习班偃旗息鼓校园生活焕然一新急于求成教育态度改变

核心阅读

“双减”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急于求成的教育态度。只有学生们睡眠更充足、运动更充分、身心更健康、生活更自主、学习更愉悦,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

□本报记者 张维

12月中旬的北京,天气清冷,但周末下午从香山开出的西郊线上,仍然有不少人。

家住朝阳区的王女士就在其中,“今天天气好,趁着中午阳光最暖的时候带儿子出来爬爬山”,王女士说。对她和儿子来说,今年后半年的每个周末,都是尽情享受亲子时光的时候。第二天的周日,她还将陪儿子去画画。

而此前,周末于她而言“很沉重”,带着孩子辗转于各补习班之间,儿子的不情不愿和她的无可奈何交织在一起,“鸡飞狗跳的,谁都情绪不好”,亲子关系甚至一度紧张。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源自“双减”,因为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周末生活不再高压,反倒多了一些惬意,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享受融洽、和谐的亲子生活。孩子随着作业量减少,睡眠充足,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反倒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双减”,作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为即将过去的2021年贴上了不一样的标签。

实现三个回归

自1985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减负”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坦言,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这一难解之题在2021年的夏天,随着一份重磅文件的发布而迎来破解之道。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十分明确:在校内方面,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在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1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3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认为,落实“双减”要从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双向发力,最终实现三个回归: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校回归育人,让学生回归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严查违规培训

治理曾经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势必成为“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点。

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恶意抬高市场价格、盲目收费等问题,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的问题日益凸显。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薛海平透露,“我们研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可能会导致家庭贫困。校外培训支出已逐渐成为压倒家庭的一座大山。”

《意见》发布后,剑指培训机构乱象的系列规定密集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规定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推行政府制定的校外培训合同(示例文本),加强培训广告管控,控制培训机构教师工资水平。

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从招用条件、招用程序、从业禁止、行为“红线”、监督检查、处罚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培训服务质量。

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发布《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进一步完善了合同细节,着力解决机构资质、违规收费、退费难、卷款“跑路”、培训人员良莠不齐等突出问题。

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就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严防妥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

此外,教育部还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行部署。

在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上,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例如,上海市金山区把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查处工作纳入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将网格化监督作用落实到培训机构治理的“神经末梢”,确保查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没有死角。充分发挥街镇网格化管理优势,由属地街镇相关部门牵头,联合教育、市场等相关部门,组成各街镇(工业区)专项检查小组,通过专项检查、督查暗访等方式,坚决查处培训机构违规补课以及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问题。各街镇(工业区)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违法违规培训机构,强化对重点关注机构的监控,形成查处违规培训的“高压态势”。

福建省坚持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原则和要求,将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工作纳入基层区镇街的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群防群控机制,积极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如厦门思明区在10个街道办各派驻1名社区教育专干,负责校外培训机构日常巡查,突破教育部门执法力量不足“老大难”的问题。

追求育人质量

“校外问题从校内多想办法解决,课外问题从课内多想办法解决,学校要在党建、课程、教学、作业、课后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综合发力。”周建华说。

“‘双减’本质上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追求育人的高质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认为,一方面要踩住“刹车”,把学生从过去繁重的作业和课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为学校教育迭代踩下“油门”,重构全面落实儿童素质教育的高质量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校园里,正在发生着变化。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十多年来持续开展的“1+X”课程每学期已开到70多门,供全校学生选修,“双减”落地后愈发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

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或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走向户外进行体育锻炼,或捧起课外书、拾起画笔,打卡书店、博物馆等,投入更广阔的兴趣天地。

北京市第八中学初三年级7班学生刘逸轩为这种变化感到欣喜:“新学期,曾经遍地开花的培训班补习班偃旗息鼓,‘疯狂补课’的现象已经降温,公园里重现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和足迹,校园生活也焕然一新。增加校内体育锻炼时间,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课后服务……”

刘逸轩深有感触地说,“双减”减的是刻板“小课堂”,换来的是社会大课堂。“同学们整天埋头于作业,睡眠不足,又缺乏锻炼,体质下降。没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就难以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就会缺乏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创新思维。‘双减’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急于求成的教育态度。只有学生们睡眠更充足、运动更充分、身心更健康、生活更自主、学习更愉悦,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

标签:减负;破题;培训机构
责编:吕霞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