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让阳光照进生命的缝隙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2-01-25 07:07:00  来源: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日前,教育部就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答复称,已明确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检查。这一回复,再次引发公众关注。

长期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1年11月底,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部署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也在采取行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网络保护与引导”研讨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与卫生教育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樊泽民提到,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全国有1630多所高校开通心理咨询的热线和网络支持平台,面向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支撑服务。在线教育启动以后,由教育部思政司牵头的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也加大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支撑力度。

为什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让他们快乐起来还需要社会各界作出哪些努力?

1、网络树洞成为不少青少年的情绪出口

有一位网友留言:我已经15岁了,每晚10点回家,凌晨2点写完作业,第二天6点起,真的很累很累。这条留言得到了600多人点赞。

“我的私信就像树洞一样。每天有数以千计、天南地北的人,特别是很多未成年人向我诉说他们的心事和烦恼。保守估计,仅仅这一年,我们回复私信的人数将近5000人,大多数是学生和青少年。”雪颖是一名心理工作者,也是一个做心理知识科普的自媒体人。2020年11月,她做了一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科普视频,70多万的播放量,7000多条评论。

雪颖从数千条私信和上万条评论里面,看到了未成年人的心声,看到了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也看到了他们为何而苦恼。

第一位就是学业压力。“我们常常听见,孩子们因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在幼小的肩膀上发出叹息。”雪颖说,有一位网友留言:我已经15岁了,每晚10点回家,凌晨2点写完作业,第二天6点起,真的很累很累。这条留言得到了600多人点赞。

“有的孩子在家里缺乏关爱,甚至遭受家人的打骂。”家庭矛盾的严重性也让雪颖感到很“震惊”。“许多家长把成人世界的焦虑和内卷转移到孩子的身上,但孩子才是最柔软、最需要守护的部分。”雪颖说。

在生活中难以启齿的问题,许多青少年转而向网络社会求助,排遣自己的孤独、不安等情绪。几年前,哔哩哔哩网站(B站)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自发地跟客服聊一些生活中的烦恼,由此建设了“能量加油站”,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倾诉入口。2021年“能量加油站”服务量达到86217次,其中紧急救援数量25159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网络上的青少年,团中央12355中心与B站建立了咨询服务合作机制。当B站能量加油站客服发现需要专业介入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会转接12355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通过B站能量加油站客服端口,在互联网上对有情绪问题和想找人倾诉的青少年进行交流、辅导,给予情绪舒缓、危机干预等服务。

面对这些问题,雪颖做了一系列和心理健康相关的科普视频,“比如说跟孩子分享如何克服社交恐惧,如何去改善自己暴饮暴食、情绪性饮食的问题,如何去改善孩子和家人的关系,以及如何用有效工具去缓解孩子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面对浪潮一般涌来的孩子们的倾诉,雪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可以借助社会上更多专业人士的力量,帮助他们、治愈他们。

2、青少年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孩子们最担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考试成绩差,被老师请家长;第二件大事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是同伴关系不好,怕受排斥;第四件大事是亲子关系不和谐。

“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是否认真研究过?”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杂志主编祝薇多年来一直是倾听孩子心声的角色。

祝薇和同事曾经做过调查——孩子们最担心的事是什么?“孩子们最担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考试成绩差,被老师请家长;第二件大事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是同伴关系不好,怕受排斥;第四件大事是亲子关系不和谐。”

而调查显示,孩子们觉得最自豪的事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被社会所认同、需要的人。

一个家长曾对祝薇说:我的孩子没有时间吃大闸蟹,因为吃大闸蟹浪费时间。而孩子却这样说:我的生活没有缝,我是一个装知识的瓶子,是一个学习的机器。

这让祝薇意识到,很多孩子不仅需要被倾听,还需要生活。家庭需要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对孩子的错误有包容心,让他感到温暖、得到认同。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雷雳多年来研究青少年的行为。他指出,青少年的行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内化问题包括喝药、抑郁、焦虑、自杀等伤害自己的行为;外化问题就是伤害他人、破坏公物等行为。

无论是内化问题还是外化问题,在雷雳看来:“这当中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认同、自主和个性化。通过做一些能够引人注意的事情,来证明自我价值和自我存在。”

雷雳提醒,在关注到青少年各种各样的行为时,一定要看清这些行为背后反映了他们什么想法。“除了关心这些行为是否符合法律、道德,还要关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被提供了恰当的机会和恰当的发展路径。如果没有机会和发展路径的话,他们很可能就会选择违背法律、道德的一些途径。”

在祝薇看来同样如此。她认为,孩子需要得到尊重,需要榜样的指引。在尊重他们的选择时,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还应该给孩子希望。在祝薇的调查中,当问及“面向未来,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时,48.71%的孩子说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15.41%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的、有前途的工作,只有6.19%的孩子希望挣钱,成为一个富裕的人。“所以,孩子们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应该让他们看到希望,并且支持他们。家长、教师、社会要形成支援系统,一起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祝薇说。

3、给青少年心理留出弹性空间

学校是落实网络保护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

对家长来说,一是要尽到监护人的职责,自觉学习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二是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文明、科学、有度地使用网络,提高网络媒体素养,营造温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经过多年探索,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采取“二外二弹”模式。校长芦咏莉介绍,第一个“外”是,让学生把所有想法讲出来,让他的心理活动外显化。每月一次大讨论,鼓励学生每节课都有“精彩两分钟”发言,通过班会、演讲、辩论,甚至戏剧,表达心里所有的困惑。第二个“外”是室外,“我们鼓励孩子从室内走到室外,到户外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学校,体育是第一学科,学生进入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去运动。运动在学校是非常时尚和非常被尊重、被崇敬的一件事情。”芦咏莉说。

“二弹”,一是思维有弹性。看一个事情不会只有一个可能性,不能钻牛角尖,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景下,观察具体的表现方式。二是心理有弹性,“我们鼓励孩子要参加体育月赛,参加各种各样的‘对抗’活动。在对抗中体验输与赢,今天输明天赢,明天输今天赢,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弹性的变化,让孩子知道这是成长中很自然的过程。”

尽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爱模式,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持续关注仍然是芦咏莉作为校长的长线课题。

在团中央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许建农看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全面、系统、核心一致的工作,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企业以及未成年人自身整体设计,多方协作,常年规划,做到五位一体,切实将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网络保护中落到实处。

学校是落实网络保护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许建农提到,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心理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培训,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较少。他建议,从师范生开始,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培训,多角度、全方位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一问题正在得到重视。在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里,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加强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其中,通知要求,中小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要求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日常培训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

此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许建农认为,对家长来说,一是要尽到监护人的职责,自觉学习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二是要以身作则,自己要文明、科学、有度地使用网络,提高网络媒体素养,营造温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许建农建议,从大四学生开始,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打好今后家庭教育的基础,让孩子在家庭中找到亲密感和归属感。

最后,许建农认为,社会、互联网企业和未成年人自身都要与学校、家庭协同起来,担负起保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共同责任。

(本报记者 杨飒)

标签:情绪;网络树;孩子
责编:李旸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