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为生态治理打造“智慧大脑” 数字科技扮靓环境
2022-04-06 07:06: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
听新闻

福建的生态云平台、重庆的入河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应用平台、陕西的数字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平台……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日趋成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

“千里眼”实时监测数据

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智慧环保指挥中心,大屏幕实时展示着杨凌最新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企业用电量、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燃烧等监测数据。据悉,智慧环保指挥中心设定了15种数据异常报警机制和5项智能化溯源模型,工作人员坐在指挥中心,就能依靠这双环境监控的“千里眼”,实时掌握杨凌全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目前,生态保护、环保执法和督察迈入智能时代,“智能哨兵系统”、多功能水质监测机器人、水设施巡检机器人等智能监控装备不断投入使用。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随着数字技术运用于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新趋势。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打造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水平,完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信息化是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是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张波表示。

用AI守护“绿水青山”

在重庆市璧山区观音堰一体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内,环保系统每4个小时自动采集分析1次监测断面水样,并将实时监测数据上传至“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

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大数据技术室主任刘晓说,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具备水环境问题分析、污染类型识别、排放量动态估算等智能化功能,将水环境问题溯源时间缩短至数小时,极大提升溯源效率和精度,能实现河段溯源、乡镇溯源和污染类型溯源等。据悉,2021年底,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入选名单》,成为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一个典型。

业内人士指出,打造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不仅需要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持,也需要探索综合立体的技术应用模式。例如,浙江杭州“生态环境监测AI人工智能实验室试点”建设了全流程自动监测分析系统,实现全流程、全自动监测,该实验室还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智能判断和预警,为水环境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智能化支撑。

构建产业信息链生态

目前数字化手段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撑作用仍有待挖掘深化。比如,大数据平台建设和污染溯源解析等监测数据深度应用水平有待提升;区域、流域间生态环境问题存在数据量大、信息独立、上下游难协同等治理难点。

中国在推动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方面不断施力。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快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3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家公园、水利和能源动态监测网络和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自然资源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建设、水资源保护和能源利用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专家认为,未来环境治理将更加重视源头和过程管理,数字化、精细化、系统化解决环境问题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数字化集成平台,推进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生态环境指标实时动态监测,实现一体化动态监测与调控。同时,依托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推动旅游产业、环保产业、健康产业、养生休闲产业发展,构建产业信息链生态。

本报记者 高 乔

标签:实时监测数据;千里眼;生态环境
责编:李旸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