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郑丽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回答和破解这一重大问题的“金钥匙”。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初,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时,邓小平就强调了党和国家制度及其改革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接续推进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见证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也为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根本保证,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也对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机构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层建筑就要适应新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为了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就改革局势而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在对改革开放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增强要求加强制度建设。新时代的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能不能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制度建设是关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情、社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新时代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新诉求。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只有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科学制度体系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蕴含着深刻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这种内在规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展现。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制度的成熟定型为目标,而制度的发展完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改革创新赋予社会主义鲜活动力。
《决定》以鲜明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勾画出了中国制度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发展的总体目标确保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
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增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接续性、稳定性就要抓重点、抓关键。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把方向。制度改革和制度建设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制度层面来讲,就要始终坚持和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尤其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领导一切工作的体制优势,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
抓根本。生产力标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改革成效的一个根本性指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决定》对每一项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制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根本要求,就是要始终以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及成效作为改革政策举措价值性的考量指标,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继续保持社会长期稳定,进一步创造我国经济发展新辉煌。
补短板。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才是好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增强制度供给能力,尤其是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度的成熟定型。为此,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就是要通过改革不合理体制机制弊端,着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将制度设计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补齐民生短板,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转化为现实的制度体制机制,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重治理。通过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增强职能整合,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升干部队伍治理能力,通过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增强我国治理的法治化水平。通过抓好治理,推动建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真正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