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区内,刘雪梅为患者郭先生筹备了简单的生日。图/受访者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王晶晶报道)2月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部院区第七病区内,零食代替蛋糕,饮料当做蜡烛,在医护人员的陪伴下,42岁的患者郭先生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筹备这次生日惊喜的是首批新疆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女医生刘雪梅,自1月31日投入工作以来,只要醒着,这位来自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就一直在忙。在病区时,她要查房、和病人沟通病情、整理病历下医嘱,回到住处,她又查资料、与同行讨论治疗方案以及在微信上安慰患者。“我见过武汉的繁华,病毒也许能把武汉的热闹藏起来,但绝对藏不住爱,知道他今天过生日,为了给他战胜病毒的勇气,才为他筹备了生日。”刘雪梅说。
对讲机办公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重症患者的定点收治医院,这家医院以前也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分设多个科室,如今,所有科室都被改造成了收治重症患者的病区,刘雪梅所在的病区为第七病区。这个病区共有16间病房,每间病房收治一位患者,病区设置了污染区、缓冲一区、缓冲二区和清洁区,进入污染区时,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穿防护服。
在病区,刘雪梅每天至少穿6个小时防护服。
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医生会两人一组交替进入污染区,每班值守6小时,进入污染区的医生会将所有病人的情况查看一遍,并用对讲机将病人的体征、状态,报告给在清洁区值守的医生,外面的医生操作电脑写病例,两个医生轮班交替进入污染区。
脱下防护服,刘雪梅的鼻梁和脸部都被口罩压得红肿。
1月31日,刘雪梅刚进病区,科室收进来一名老年女性患者,问诊时,她用手去摸病人的手和脚,病人如果手脚冰凉那可能就很危急,但是穿防护服要戴三层手套,她感觉不出病人的体温,“我一看,病人的手已经发紫,这是缺氧的表现,就赶紧联系把她转到重症监护室,后来才知道病人刚转过去就没了。”她说。
刘雪梅和科室的医护人员在一起。
和病人在一起
刘雪梅说,2019年9月,她曾经来过武汉,晚上坐着游船在长江上游览,武汉的繁华让她印象深刻,这次来到武汉后,巨大的反差让她心疼。因此进入病区前,她就暗下决心要多和病人沟通,除了要及时医治病情,还要帮助病人纾解心理,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
刘雪梅主动添加患者,在微信里与患者沟通,为他们加油打气。
刘雪梅每收治一名患者,就主动加病人的微信。“有的病人还有点懵,第一次遇到医生主动要求加病人微信的,我说,我不在病区时,你方便找我,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刘雪梅说。
每天从污染区出来后,刘雪梅就将患者一一添加,备注好姓名和大致情况,记者看到了她与过生日的郭先生的聊天截图,郭先生追问自己是不是病得很重,刘雪梅回复说:“不重,病情在好转,要有耐心和信心。”得到安慰的郭先生说起今天是他的生日,等疫情过去,家人给他补过生日的时候,一定要邀请医护人员一起来。“看到他的邀请,心里暖暖的,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所以下午接班时找来零食带给他,为他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刘雪梅说。
刘雪梅主动添加患者,在微信里与患者沟通,为他们加油打气。
还有一位患者持续高热8天,言语中充满了绝望,刘雪梅安慰她,血项指标在好转,会调整治疗方案,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医生对患者的安慰特别管用,可以让患者树立信心,这对他们的恢复有好处。”她说。
2月5日凌晨,刘雪梅为患者过完生日,穿着防护服在病区内忙碌了近10个小时,走出病区,她脸上的皮肤被口罩压得红肿,“对医生来说,只要病人病情好转,这些都不算啥。”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