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爱军
核心提示
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以美英为代表的强调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强调政府作用和福利社会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以日韩为代表的强调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东亚模式”。还有一些着眼于改革的经济发展模式,比如,以墨西哥、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拉美模式”,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转型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尽管有不同因素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探索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素就是走出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它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它独具中国特色,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性质。我们可以从“七个结合”把握其主要特点。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相结合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一,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党的领导与发挥市场作用并不矛盾,实际上,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不断解放思想,引导和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政府作用得以更好发挥的根本保证。第三,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第四,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内部与外部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第五,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确方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保证。当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地方优势。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坚持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有效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的领导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发挥地方自主性统一起来,是一个显著特点。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而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针对这些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大胆地解放思想,将人们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992年的南方谈话在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问题上实现了思想解放,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经过不断探索,我们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又有效地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标准。长期以来,我们把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认为它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唯一形式。实践证明,建立在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不相适应,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坚持生产力标准,不断进行生产关系和所有制改革。当然,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有效地抵制了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迷误”,没有选择以私有化为核心的疾风暴雨式的所有制改革,也未在“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与“彻底私有化”这两极进行抽象选择,而是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所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不断丰富完善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当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公有制起主体性、主导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是确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价值原则的基础,它引领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同时,非公有制的重要地位也得到宪法和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坚持劳动分配与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决定了、确保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保证着劳动本位、社会主义本位的基本原则。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强调并捍卫劳动者的经济权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为了极大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并不否认其他分配方式,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都可以参与分配。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强调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分配制度改革更多强调合理的分配差别,通过有差别的分配制度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进入到“相对发展起来以后”阶段,贫富差距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在分配制度上,要更加强调平等的政策取向。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议题,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影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只强调政府的经济作用并将其极端化,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规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而将市场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从而批判市场经济,彻底否定市场的功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市场、市场经济的看法发生根本性改变,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手段,从而将市场中立化,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利用市场这一手段。具体说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它既不同于“去市场化”的苏联模式,也不同于“去国家化”的新自由主义模式,而是强调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在二者的关系上,要强调辩证法,既不能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否定政府作用,又不能用政府作用否定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我们既要“看得见的手”,又要“看不见的手”;既要有为政府,又要有效市场。
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化与独立自主相结合
传统的苏联模式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对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合作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逐步形成改革、开放、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把国内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当然,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基础上,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利用外资与自己积累、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等一系列基本关系。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进行反思、调适甚至纠错,坚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中国经济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鱼和熊掌可兼得”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