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市民反映,一些部门或单位新推了不少规定和举措,出发点很好,但简单化、" 一刀切 " 的痕迹较重,僵化甚至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给市民带来负担和不便。
以学生在家上网课为例,眼下,网课成为一大热点。在抗疫的大环境中," 停课不停学 " 原本是必要的、有益的应对之策,但由于各地仓促之间一窝蜂地上马,搞得教师家长和学生忙于应付,叫苦不迭。例如违规上新课、给老师下达过重任务、网课时间过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等等。" 教师、学生、家长都给逼疯了 ",教师被逼成主播,学生被逼成电脑和手机前的 " 木头人 "…… 成为最引共鸣的吐槽。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也借势上位,大打擦边球,更加剧了乱象。这样的情景,着实让人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捏一把汗。
面对乱象,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网课是 " 助力 " 不是 " 负担 "。可谓一语中的。
如何不让 " 助力 " 变为 " 阻力 "?关键在于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现阶段的网课是被逼出来的,已然 " 超前 ",带有探索之意。越是这种情况,越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民意。要不要上网课、怎么上网课、怎么考评,得有通盘考量和细致入微的计划,不能规定一出,就放任不管。
越是特殊时期,对网络教学的管理越要精细化。无疑,这样的要求适用于更多领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
领会这些要求的内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中之重是坚决扭转粗放式管理意识和定式。
粗放式管理的主要表现就是喜欢一刀切、拍脑袋。之所以有市场、有土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社会治理创新意识,喜欢按照经验、主观、感觉去应对事务。某地对隔离者采取 " 封门 " 措施就是明证。国家商务部日前喊话要求各地不可随意关停菜市场等场所,实质是批评一些地方不顾群众需求一停了之的错误做法。
这类做法,目的正大,行动起来理直气壮,但难掩作风马虎、考虑不周的本质。其带来不佳的社会观感,对社会生活秩序反而造成阻碍,也就不奇怪了。所以,要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首当其冲就必须和 " 一刀切 " 式管理模式作战。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义,还包括精准、灵活。规定或举措的细化、精准和灵活是相辅相成的,在落实层面尤其要强调灵活应变。
以小区封闭式管理为例,应分阶段、分地区、分人群而定;以网课实施为例,应分类分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非得开网课不可吗?文体课非得列入不可吗?显然不是。如果抱着一封了之、一开了之的意识," 以不变应万变 ",那就会处处制造矛盾,时时遭遇阻力,带来有规不依、法不责众的执行困局。这就远离了社会治理的本义。
ZAKER 南京 评论员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