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某种焦虑心态。最近不时出现的各种不靠谱“小道消息”,就是这种焦虑心态的表现。破除这种不利于疫情防控的焦虑心态,需要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筑牢人们对疫情的心理防线。
筑牢“躲得起”的心理防线。这是一种平和的心理反应,也是淡定从容心态的表现。一是在疫情较重地区,要沉着应对,不可惊慌失措。目前,各地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形成,全国都在积极驰援武汉、驰援湖北,疫情形式出现积极变化。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二是对大多数地区而言,主要任务是积极防御。只要思想重视,措施到位,病毒就没有可乘之机。所以,此时减少外出,静心等待,就有利于早日迎接胜利。
筑牢“防得起”心理防线。由于疫情还在持续,人们总有一些外出的需要,绝对的隔离是做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一味采取“躲”的方式,需要做好“积极防御”。人们不仅要主动配合专家和政府号召,做到出门戴口罩,回家常洗手,居家常通风,还要把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位——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能形式主义地走过场、耍花腔。同时,要有针对性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其中,重点是老年人、社会特殊群体、农村等群体和地区,缓解重点人群社会心理焦虑,保证社会的整体性稳定和健康。
建立“扛得起”社会心理。除了放平心态、树立信心之外,还要坚定决心。除了能“躲”善“防”,还要敢“扛”。尤其在疫情集中暴发地,能不能“扛得起”至关重要。这些地区面临的形势更严峻,决定了他们需要更过硬的心理素质。这种过硬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三重含义。
一是患者在心理上要“扛得住”。对于不幸被感染者而言,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病情治疗和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发现,有些大病患者的精神力量远远大于药物治疗作用。因此,对于新型冠状肺炎感染者来说,坚强的意志力,往往是战胜病魔的有力武器。
二是广大医护人员在心理上要“扛得起”。医护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胜负。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医务工作者中间出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与病毒作斗争的信心。这正是我国医务工作者“扛得起”心理素质的表现。
三是民众在心理上要“扛得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基因。过去,靠着这个基因,我们闯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战胜了一次次惊涛骇浪,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仍然依靠这个基因,全国上下出现了勠力同心、同舟共济的感人局面,在神州大地上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心理防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周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