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军医朱海燕:我不会退,我们与患者同在
█中国军网记者孙伟帅
太阳,又一次从海平面上升起。
对朱海燕来说,当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按下暂停键时,却给她的生活按下了快进键——
每天早上一睁眼,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病房,等到再出来已是星斗满天。在过去的十多天里,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救部主任朱海燕和她的战友们几乎每天都保持着这样的节奏,就像一张拉满了的弓。
在这场同时间赛跑、同疫情较量的战斗中,朱海燕和战友们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时,冲到最危险的抗疫前线,将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拉回来。朱海燕说,对中国军医来说,这是真正的战场。当冲锋号响起,没有人会往后退。
“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往上冲”
几个简单的小菜,一人一杯茶水,这是今年元宵节医院领导给朱海燕和其他3名战友的“送行宴”。
“大家辛苦了!谢谢你们。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记住,医院是你们坚强的后盾。”院长紧紧握着茶杯,语重心长地嘱咐。
“是!”朱海燕和战友铿锵地回答,然后将茶水一饮而尽,拎着行李上了车。
朱海燕和战友们的合影。
本来这一次抽组,朱海燕并不在名单之内。但最危重的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朱海燕被紧急抽调去完成ECMO治疗,她甚至没来得及跟家人多交代两句。
“军人嘛,随时都要准备上战场的!现在就是我要冲锋打仗的时候。”朱海燕说。
其实,朱海燕的战“疫”早在出征前十多天就已经打响。
从1月23日起,朱海燕每一天都在关注着全国各地、特别是武汉的抗疫情况,同时她还在与三亚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对疫情进行远程分析,对危重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已在急救部工作了近20年的她,很快会同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专家,以及三亚中心医院的专家向三亚市委写了一封推荐意见书,建议关闭所有公共场所,取消所有聚集性活动。
他们的建议被迅速采纳,成为了三亚疫情防控的有力助攻。
2月11日,三亚市吉阳区商品街社区封闭。来源: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
今年春节,三亚的雨水比往年多一些,即便如此,天气仍然很舒适。从车窗向外望,街道空空荡荡。若是往年,春节正是三亚最热闹的时候,从祖国大江南北汇聚而来的游客,会让这座小小的海滨城市显得有些拥挤。散落在大片绿色中的小村庄也是张灯结彩的。如今,就连这些小村庄的路口也被封控得严严实实。
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着朱海燕,这是一场凶险的战斗。
车门打开的瞬间,消毒水混着海水的腥味扑面而来。朱海燕和3名战友隔着口罩深吸一口气,走进了三亚中心医院传染病科的三层小楼。
从走进小楼的那天起,朱海燕的生活就被按下了快进键,她开玩笑地说:“这真是每天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她爽朗的笑声。
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朱海燕和战友们要用30分钟的时间穿好防护服,然后再进行相互检查,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自己的安危、战友的安危。
因为有了前期的远程会诊,朱海燕对病患的情况早已掌握。她作为急救、危重症方面的专家,将直面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2名危重患者。很快,他们对其中一位患者进行了ECMO治疗,这也是海南省首例ECMO治疗病例。
那几天,朱海燕几乎不眠不休地守在患者身边。厚厚的防护服,包裹着朱海燕娇小的身躯。病床旁边,她的上身与患者的上身几乎是贴着的,“距离最近的时候,透过防护镜都看得清患者脸上的毛孔”。
“真的一点都不害怕吗?”见识了疫情的威力,记者问。
朱海燕没有马上回答记者的问题,电话那头的她沉默了一下,说:“穿上军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既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医生;意味着有战斗,我就要冲在最前面,有病患,我就要第一时间救死扶伤。越是危急时刻,我们越要往上冲。”
北京到三亚,接近3000公里距离。隔着电话,记者想象着这位素未谋面的采访对象此时此刻的表情。她语气那么坚定,笑声那么爽朗,完全听不出丝毫恐惧。可都是血肉之躯,又怎会没有丁点害怕?只是,当她,当他们,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把子弟兵的担当刻在心中时,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向前冲锋。
“他们出院时,我把眼泪忍回去了”
2月22日,三亚又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这一天,又有6名患者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出院了。
朱海燕没有出去送他们,只是站在传染病科的小楼阳台上,远远地看着。防护面罩下,朱海燕微笑着,眼眶红红的。
2月22日,三亚中心医院出院患者。来源:海南日报
已经在急救部干了多年,朱海燕以为自己早已练就了“铁石心肠”,可每到有自己治疗的患者出院时,这个无数次与死神交过手的女人就会从抢救台上的强悍,一下子变得柔软。
从2月9日进驻到三亚中心医院以来,朱海燕和这里的患者渐渐相熟。在她看来,隔离区虽然危险万分,却也孕育着爱与希望。
一对夫妻同时感染了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但因为两人感染程度不同,所以隔离在不同的区域。每一天,夫妻总会通过朱海燕询问对方的情况。当丈夫得知妻子情况比自己差的时候,“急得掉了眼泪”。
朱海燕一边给他做治疗,一边安慰他:“你看,你现在已经快达到出院标准了,如果一直有这样的焦虑情绪对你的治疗可能会有影响。况且,你爱人也已经在一天天转好,如果她好了,你还没好,你要怎么照顾她呢?”
朱海燕每天不知要面对多少次这样的情况。很多人都是一家子一起感染,隔离期间,除了病情,同样患病的家人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朱海燕总是一边给他们治疗,一边像“知心姐姐”一样给他们宽心。
一位60多岁的患者,因为病情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朱海燕每天进入隔离区总要去看看她,问问她情况,再跟她拉拉家常。渐渐地,这位患者的情绪平复了下来,身体各项指标也在逐步恢复到正常值。
每天,只要看到朱海燕走进,她总是很热情地招手。虽然看不到朱海燕的面容,但透过防护镜,她能看到朱海燕带着笑意的眼神。“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让患者知道,我们与他们同在。”
此刻,在中国的许多座医院里,正有无数像朱海燕一样的医护人员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他们的专业与温情给了患者健康与勇气。
这场举国之战,不仅仅是一场人对抗病毒的生理之战,更是一场团结一致才能共克时艰的心理之战。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很容易看到人性里那些美好与善良。”朱海燕说。
就在他们进驻的第二天,有患者知道他们是解放军,在治疗时,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朱海燕想到了来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微信推送,里面有句话让她印象深刻:“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放心了。”
的确,朱海燕和战友的到来,好像给很多人吃下了“定心丸”。每一天,朱海燕除了要向医院领导汇报情况,还要接听来自海南省防控指挥部直接打给她的电话。“虽然压力很大,但我知道,我们在这儿,大家就会心安。”
在急诊一线工作多年,朱海燕见过七尺男儿的眼泪,见过白发双亲的焦急,见过稚嫩孩童的微笑,见过柔弱女性的坚强……“医院是治病的地方,也是情感交汇的地方。而急诊和重症,往往又是情感爆发的最前线。”朱海燕这样理解自己的工作环境。在她的眼中,冰冷的数字和设备之后,承载的是一家人、甚至几家人的希望。因此,无论面对多难的境况,她总是带着热情和微笑为患者服务。
“人在着急的时候,容易什么都听不进去,什么都看不见。所以,越是着急,越要告诉自己平静。医患之间,相互理解很重要。”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也把很多情感推向了极致,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朱海燕始终用一颗真心对待所有的人,因为她知道,在她的肩头扛着如山的责任。
在朱海燕和战友们、以及地方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海南省首例ECMO患者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轻微患者的各项指标也在恢复。朱海燕还记得第一批患者出院时,她和战友们去医院门口送别。
“这是作为军医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那天我真的太激动了,但他们出院时,我把眼泪忍回去了。因为,我想让大家带着微笑和祝福开始新的生活。”朱海燕说。
“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过两天’……”
“看,这是我工作的地方,就是那栋白色的楼。嗯……这是我们到中心医院的第……哎?这是第几天来着?……”这是一段朱海燕拍摄给女儿的小视频,视频里,她边拍边讲,语气里透着轻松。
可实际上,朱海燕的心里并不轻松——因为这一次,她又“骗”了女儿。“女儿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过两天’。可是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这里过了多少天,也不知道还要坚持多少天。不过,我会坚持到底。”
今年春节,朱海燕和爱人把70多岁的父母和8岁的女儿都接到了三亚,准备在三亚过个团圆年。自从2018年底从北京抽调到海南帮助工作,夫妻两人就把孩子扔给了父母。
家人来之前,朱海燕和爱人已经计划好了一切:白天带着父母逛逛海鲜市场,回家后自己露一手,晚饭后全家去海边散散步,踏踏浪。等父母回北京之前,再带他们去趟免税店,挑几样礼物送给他们……疫情粗暴地打乱了所有计划,也让原本的团聚变成了又一次漫长的等待。
临行前,朱海燕的女儿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朱海燕收拾行李。朱海燕转身发现女儿时,女儿说:“妈妈,你又要去救人了吗?”
“妈妈,你真棒!我特别自豪!”女儿扬起脸,笑着对朱海燕说。
听着女儿的鼓励,朱海燕一阵心酸。她知道在女儿懂事的笑容背后,忍受了怎样的委屈和不舍。因此,她也和女儿约定,每天都会给她报个平安。
“比起除夕夜出征武汉的战友,我算是很幸运了,至少我陪着家人过了一个完整的除夕。”说起自己的家人,朱海燕想到了除夕夜紧急出征的战友们,“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但我们肩负的责任都一样,我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医。”
无论是身处三亚的朱海燕,还是奋战在武汉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脱下防护服,那是一张张被口罩勒红的脸庞,是一双双疲惫的、熬红的双眼,是一个个最最普通的名字。可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爱人的依靠。
当他们穿上军装、穿上防护服,他们就是患者生的希望,是打赢战“疫”的中流砥柱。
最近,网络上一个话题很火:疫情结束,你最想干什么?
有人说,想第一时间见到ta;有人说,要和朋友去吃个火锅;有人说,要去公司上班……回答千千万万。
朱海燕心中也有自己的答案:“疫情结束,赶紧把春节前接的课题完成。”
电话这头的记者被她的答案逗乐了:“您还真是个‘工作狂’,难道不想陪陪女儿吗?”
电话那头,朱海燕轻轻叹了口气说:“等我回去,再完成隔离,她肯定早就回北京了。不过,我想过了,等我再回到北京,一定兑现承诺。争取做个不总是放她鸽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