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居于“六稳”工作之首。解决“疫”线就业矛盾要用“平衡法”,找准平衡点,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开辟“疫”线就业新天地,力争把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减与加的平衡,既要企业减负与又要惠民加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稳,则就业稳。一方面,要出企业减负实招。各级部门要用好“政策包”,打好减负“组合拳”,下足政策“及时雨”,切实帮企业减轻负担,企业复工步伐加快了,稳岗、扩就业才有真正保障。该补贴的财政资金要按时拨付,该减免的税费要及时到位,该提供的信贷资金要尽快下发。近日,人社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明确了免、减、缓三项措施。阶段性减免企业三项社保缴费,预计减免规模将超5000亿元。另一方面,要谋惠民加力良策。比如,打通农民工返岗复工“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立点对点、一站式服务通道,通过专车专列等方式成规模、成批帮助低风险地区的农民工返岗复工。又比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放宽企业职工申领技能补贴的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政府实打实地拿出真金白银,加力惠民良策,让求职者得实惠,把饭碗端得更稳更好。
强与弱的平衡,既抓重大项目与又扶弱势群体。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具有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优势,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建成投产,有利于释放上下游配套环节的供求潜能,带动就业岗位实现指数级的增长。所以,稳就业首先要抓好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同时,稳就业还要照顾重点群体和小微企业两类“弱势群体”。重点群体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要鼓励毕业生到急需领域就业、去基层就业;引导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春耕备耕,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要优先吸纳本地农民工;要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确保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有序引导扶贫合作社、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小微企业是就业的“容纳器”、“主力军”,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稳就业还要扶持小微企业。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问题,要加大帮扶力度,给他们雪中送炭,帮他们渡过难关,让小微企业走出“寒冬”,迎来充满希望的“暖春”。比如,央行正着手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重点用于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新与旧的平衡,既推传统产业与又促新兴产业。疫情对传统的商贸、娱乐、餐饮、旅游、制造产业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对传统产业而言,扩就业就要在低风险地区安全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还要运用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赋能,创造更多高技能岗位。疫情下的网络消费、健康消费、数字消费的蓬勃兴起,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扩纳了大量就业,其延伸和关联领域的产业与行业也同样成为吸纳就业的“海绵”。比如,数字经济,尤其是在线消费服务电商平台,其所带动的商户,以及商户所带来的辐射效应,都会带来大量就业。据报道,近一个月以来,美团外卖配送平台已吸纳近75000名劳动力成为外卖骑手。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就业遇上疫情,各级各部门要找准“减”与“加”、“强”与“弱”、“新”与“旧”三个平衡点,减负、稳岗、扩就业三管齐下,开辟“疫”线就业新天地。
文/彭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