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为巾帼澎湃 | 她们,凭专业说话,用实力圈粉
2020-03-04 10:11:00  来源:女性之声  
1
听新闻

平日里,你一定对她们不陌生。家庭里,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工作中,她们是专家、是医生、是基层干部……面对疫情,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用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耐心和包容,为抗击疫情增添了温暖与力量。

“女性之声”与澎湃新闻合作,上线“为巾帼澎湃”专题,推出系列稿件。

在这场震动全球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无论是救治病人、调查研究,还是提供保障、联防联控;无论是在高精尖领域,还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都有许许多多的女性以过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努力着、行动着,扛起了“半边天”。

她,改变了新冠病毒检测方式

2月3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发了一条在当时有石破天惊效果的朋友圈:“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疑似以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而当时,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唯一依据,但由于核酸检测较高的“假阴性率”,大量疑似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收治。

对此,张笑春想象过挑战权威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父母亲,还有成百上千像他们一样的患者激发了我的勇气”。正如张笑春所说,她的父母都出现了新型冠状肺炎症状,却在核酸检测中呈现阴性。在陪父母看病的时候,她才知道床位有多紧张。所有定点医院人满为患,即便核酸阳性的确诊患者,也很难及时入院,核酸阴性的患者更是求医无门。而排队就诊时,病友手中的CT片和脸上的绝望刺痛了她——她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病毒肺改变,患者能否确诊却未可知。

人命关天,张笑春决定振臂一呼。没有时间做太多考虑,她直接选择了微信朋友圈这个办法。没想到的是,这条信息迅速引发关注,许多医生朋友纷纷发声表示支持。

2月13日,湖北省首次以临床诊断病例作为报告数据,显示此前一天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包含以CT为标准的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她,带队12天建造好雷神山医院

在武汉抗击新型肺炎的前线,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女战士,她们虽然不是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却是坚守阵地的建设者。这其中就包括12天交付武汉雷神山医院项目的设计总指挥长杨剑华。

1月24日除夕夜,中南建筑设计院接到紧急任务,要将武汉军运会运动员餐厅改造为武汉第二所专门收治新型肺炎患者的医院——雷神山医院。当晚,一支项目骨干团队迅速成立,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剑华挂帅,率领的40余名精兵强将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造价等各个专业。

一声动员令下,大家从各自家中出发,克服交通阻断等诸多困难,前往工地勘察现场。勘察一结束,杨剑华立刻带队连夜研究方案。

从1月24日晚上到1月27日早上,杨剑华率队不眠不休,连续奋战48小时,于1月27日上午9时交付全套设计图纸。不管白天黑夜,她始终守在现场实地办公,几乎每晚都要忙到凌晨两点。“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义不容辞,更何况我们身在武汉?理当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不辱使命。”杨剑华说。

2月8日,武汉雷神山医院1600张病床交付使用。武汉雷神山医院总建设用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计团队根据用地情况将东、西两区分别规划为隔离医疗区和医护生活区,并配备有相关运维用房,可容纳医护及后勤人员约2300人。

对此,杨剑华自豪地说:“针对新冠病毒的强传播性,这个项目在设计上是对‘小汤山模式’的一次全方位的革新升级。”

她,是方舱医院的贴心“管家”

有这样一群人,在抗击疫情时期中,她们既是医务人员,也是搬运工;她们既是物资管理规范的参与起草者,也是跑腿员;她们一边要守好自己和同事的身体健康,一边要为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驾护航。武昌方舱医院医用物资保障部部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沈岚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武昌方舱医院集中收治550多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有来自省内外的5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救治。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团队组成的方舱医院医用物资保障部,承担着繁重的医用物资保障任务。“管家”们的日常工作,是对接方舱医院与市区两级指挥部,负责收集和发放医用物资,包括医用耗材、医疗设备、消字号产品以及上述捐赠物资。9个人,24小时值班。根据医务人员进舱班次,每4小时发放一次物资。按照保重点、保必需、保基本的原则,随时保障一线医护的供给。沈岚每天就这样带着同事们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工作……

忙碌之余,沈岚还带领大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努力把方舱管理得更好,陆续制定了《武昌方舱医院物资管理办法》《武昌方舱医院入库信息登记表》《武昌方舱医院物资申请表》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受到武汉市防控指挥部高度认可,并在其他方舱医院医用物资保障工作中推广。

她,是描绘患者行动轨迹图的“侦探”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背后,隐藏着一群了不起的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侦探”。他们关注每个确诊和疑似患者的行动轨迹,“去过什么地方”“和哪些人接触过”“会给多少人”造成感染。因为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排查清楚了,才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但是要做好这份工作并不容易,人们的记忆会模糊,需要调查人员抽丝剥茧、模拟推导,才能最终将只言片语拼凑成一张张完整的患者轨迹图。

来自上海的陈泓泓就是这样一名流调女“侦探”。在流行病学史调查过程中,“侦探”们拥有许多引导患者回忆的小方法。通过手机上的支付证明、票据等,找到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照片,找出行动轨迹或者引发回忆。如果还是没办法确定,就以患者家属为突破口,患者和家人共同回忆当时场景,一步步引导,同时也是一步步印证。一份准确完整的流调报告,必须详细记录下患者在各个时间节点里所有的活动,并要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这意味着,患者的行动轨迹必须经得起推敲,行为符合逻辑,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细致。任何一个细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使报告推倒重来。

对于流调员来说,24小时待命值守是家常便饭。而流调时间常常集中在下午,甚至是凌晨。收到医院发来的疑似病例信息,便要立即出发。闵行区疾控中心的流调小组有42个人,他们肩负着区内所有医疗机构的流调工作。从疫情发生以来,流调任务非常繁重,陈泓泓和同事们为了节省来回路上的时间,都自觉坚守在疾控中心待命。

她,保护社区老百姓的安全

近期,一张题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以浙江杭州市小江社区(原小江村)为例”的图,在朋友圈刷屏,还被人民日报点赞。这张图的原型出自杭州小江社区的工作人员张维亚。原图上还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严防死守保卫家园,星光璀璨流水满塘”这样的话。

一个基层工作者有这样的使命感,令不少网友肃然起敬,也令居住在社区里的老百姓感到安全、贴心。

张维亚今年43岁,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她说自己只是画出了社区正在做的事情,“按照杭州市的工作部署,很多村社都这么在做,大同小异。”

张维亚所在的小江社区有725户居民,常住人口3747人,还有出租户305户、流动人口1000余人,今年没有回家过年的外地人有239人。保障社区里3000多人安全度过疫情期,是张维亚这群基层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她们用自己的专业和负责在做着努力。

面对危难

她们

巾帼不让须眉

凭专业说话

用实力圈粉

诠释了新时代新女性的大爱与担当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