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疫情防控中提高公众新媒体素养
2020-03-06 10:25: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
听新闻

作者:屈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而加快培养并提高公众的新媒体素养,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认识疫情,已经成为打好、打赢这次疫情防控战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媒体具有以下一些传播特点:

信息主体更加多元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当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传播视角和内容也变得更加多元。每个人都可以告诉外界,你和你的身边发生了什么。然而,人们每一次上传、分享或转发,也都可能使真相的敞开与谣言的扩散交叉并行:真相不再容易被掩埋,但谣言似乎也跑得更快。

传播方式更加复合化。新媒体广泛糅合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乐等形式来展现疫情,给人们的感官带来更为直接而强烈的刺激。其结果是,感性冲动往往跑在理性反思的前面,一些情况通报可能瞬间就被某些小道消息、自拍视频等消解。

传播内容更加复杂化。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疫情是媒体报道内容的重心。而当下,新媒体可以反映与疫情有关的一切,医学、科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拿来做文章。各种真假参半、虚实交杂的信息横冲直撞,使人们容易在各类知识和消息当中变得更加无所适从。

传播话语更加批判化。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媒体的话语主要是描述性的,以陈述事实为主,间或的评论也更倾向于正面表达。而当下,新媒体从业者在眼球经济、流量思维的主导下,更倾向以批判性的观点来博取关注。他们有时能够针砭时弊,但很多事情往往具有多面性,抑或有反转,结果公众常常发现自己为某些似是而非的文章虚掷了感情、浪费了流量。

传播过程更加交互化。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下,疫情是后发性地呈现于电视、报纸的,大多数人都与疫情有着明显的时空距离,人际传播呈现出离散性的特征。而当下,疫情成为即时性的、鲜活的、全方位的事件,点赞(踩)、转发、弹幕、@功能等交互方式让人际传播变得更加高频、高密度,一些观点或态度不断汇聚成所谓的“热点”,有可能推动、也有可能阻挠疫情防控的实际进程。

新媒体传播的上述特点给疫情防控中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借助于新媒体,政府与公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把疫情防控变成了一场众志成城的生命安全保卫战,同时也变成一场广泛的公共教育活动,使人们更加关注卫生、关心健康、关爱生命。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让疫情防控溢出其边界,甚至变成一场意识形态的较量。有关国民素质、政治制度、文化自信、伦理道义等问题的争议和杂音时有产生,甚至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形态也不断遭到冲击。应对这些挑战,提升公众新媒体素养是一个重要方面。

新媒体素养的基础概念是媒介素养。人们的媒介素养随着媒介的创新及对媒介的运用而不断提升,从书写媒介、视听媒介、数字媒介到新媒体媒介,媒介素养的内容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新媒体素养内在地决定了个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外在行为表征,它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依次递进又相互支撑的层次:

技能性素养。即了解和运用新媒体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就一般性的使用而言,智能手机已经将新媒体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无论什么年龄或学历都可以轻易掌握。但如何通过各种新媒体应用创造新的文字或视听内容,构成了技能性素养的人际差别。技能性素养的提升,不仅依靠个人的学习与实践,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集体行为的影响。譬如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学习平台成为政府和学校等机构维持业务工作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推动了公众使用新媒体的意识和技能。

规范性素养。即知晓和遵守新媒体信息制造与传播的道德、法律、行业及其他社会规范。新媒体传播虽然在网络空间进行,但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的具体个体,必须同时遵守网络空间规范与社会规范。要提升公众的规范性素养,首先就要明确规范并坚决执行规范。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前期,一些造谣生事、对抗防控甚至故意传播疫情的行为偶有发生,并在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挑衅人们的道德与法律共识。而随着疫情防控的规则日益明确,且相关失范或违法行为被依规、依法处理并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后,线上线下的德治与法治堤坝便得以再次筑牢,这有利于公众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不信谣、不传谣,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思辨性素养。即面对海量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判断和思辨反应的能力。新媒体时代是无尽事实同时又是凸显观点的时代,但任何事实或信息都具有先导价值,任何观点都很难穷尽事实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判断力便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思辨性素养,新媒体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因为它更加开放、复杂、多元。通过新媒体传播,公众可以明白事物的多面性与真相的复杂性,学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容纳各种视角或立场的信息和观点,在相互对照、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使得真相显露。

文化素养。即理解媒体信息内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语境的能力,以及审视信息所嵌入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能力。此次舆论场中出现的一些事件,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公众文化素养需要提升。文化素养是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人们不仅需要不断丰富各种文化知识、科学常识,而且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倍重视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素养的提升,让公众在众声喧嚣的新媒体时代认识大势、把握大局,坚持文化自信,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6日06版)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天津大学
责编:李旸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