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来袭
他们是一群孩子
被世界全力守护
2020年,还是那群孩子
已经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
17年
从被保护到逆行而上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
今天已成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
90后,行!
有一种力量,叫“眼含热泪”
郭欣怡,出生于1995年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结束后,郭欣怡与家人在武汉东湖梅园湖边散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郭欣怡值守在武汉市红星小区。
“非典”时,我8岁,作为班干部,每日督促同学们测量体温。那时只知道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生病,很危险。
2020年,新冠肺炎在我的家乡武汉暴发。社区防疫值守期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雪天,一位60多岁的婆婆送来了热汤水。所有人都很感动,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烁着泪光。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力量,我知道每一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力让武汉好起来。
有一种希望,叫“全民作战”
宋晓,出生于1990年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检察院
2003年,宋晓的抗击“非典”日记。
2020年,宋晓督导疫情防控落实情况(右一)。
“非典”时的情形,清晰地记录在我的日记本里。那年的5月5日,抗击“非典”一线医务工作者姚翠萍出征的那天,与10个月大的女儿分别的画面,至今都还记得。那一刻也真正感受到“白衣天使”的含义和价值。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县城里突然变得很安静,仿佛又回到17年前。我和同事们督导辖区的防疫工作,看着居民们从不理解到大力支持,再到一起加入到防疫队伍中,让我备受鼓舞。全民作战,这就是战胜病毒的希望啊!
有一种前进,叫“逆火而行”
翁倩仪,出生于1995年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结束后,白云山景区重新开放,翁倩仪一家去游玩。
2020年翁倩仪防疫值勤时,一居民家中失火,她冲进房内救人。
2003年我8岁,是大人眼里的假小子。做一个行侠仗义的女侠客是我的梦想。以往牡丹花开的时候,公园里非常热闹,而“非典”那年特别冷清。
2020年春节开始,我在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2月19日值勤,遇到居民家中失火,现场火势很大,烟雾很浓,屋内不断有玻璃炸裂声音。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马上救人。深憋一口气,我冲进屋里,抓到一床被子,将老人裹住,和老人女儿一起将老人抬到安全地带。我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做了大家也都会做的一件事。
有一支队伍,叫“全家档”
朱鹏锦,出生于1992年
上海市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11岁的朱鹏锦。
2020年,朱鹏锦全副武装守在上海“西大门”。
2003年我读五年级,学校停课,作为医生的父亲在一线隔离病房抗击“非典”。我家就在医院旁边,一道长长的红色警戒绳把我和父亲隔开了很多天。那段时间,我非常听话,认真洗手,为的就是父亲能够赶快回家,他的病人能早日康复。
17年后,父母再次投身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我主动申请前往防控值勤点。“疫情当前,忧思遥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虽然我们在不同的战场,但是我们有着相同的坚守,共盼春暖花开。
有一种温暖,叫“有人惦记”
姚洁妮,出生于1990年
浙江省舟山市检察院
2003年,姚洁妮日记本中的“非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姚洁妮为深夜在金塘服务区的一线防疫人员送夜宵(右一)。
“非典”暴发时,我正读小学,不知道能做什么。听说可以捐款,当时与同学一起拿出攒下的零花钱捐了,觉得比考试得了第一名还有成就感。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小镇上空荡荡的,唯独跨海大桥下的高速路口异常繁忙。我了解到防疫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凌晨往往又冷又饿,就萌生了为他们送夜宵的想法。当热乎乎的夜宵送到他们手里时,灯火通明的大桥下,我看到了最美、最惊喜的笑脸。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保障防疫一线人员夜宵计划倡议,大伙儿踊跃参与,20天送了近2000份夜宵。他们守护岛城,我们守护他们,这是一名检察人员的责任,也是一名90后的担当。
有一种长大,叫“我能行”
张翔珂,出生于1994年
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检察院
2003年,“非典”时期的张翔珂,大口吃东西的画面被其母亲抓拍。
2020年,张翔珂在抗疫一线,蹲在地上吃饭的画面被同事抓拍。
“非典”那年我不到9岁,母亲作为学校教导主任,需要照顾学校的孩子们。那段时间,我被送到奶奶家。一个多月后,她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看到正在大口吃东西的我,欣喜万分,拍下了这张照片。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已长大,第一批报名参加单位的志愿服务队。这支服务队的23个人,几乎包含了院里所有的90后。不怕辛苦,不怕危险,我们想证明“90后能行”。每一个在卡点轮守的夜晚,我都在想:黑夜再寒冷漫长终将会迎来黎明,就像此刻再艰难终会战胜疫情迎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