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3月15日电题:叶勇:从非典到新冠,时刻挺在一线的中医急诊人
新华社记者岳冉冉
嘀嘀,嘀嘀,这是ICU病房抢救设备传出的报警声。
但在叶勇听来,这也是医生与新冠病毒竞速的“枪声”。
2月19日深夜,叶勇从昆明赶赴武汉。有着32年急危重症治疗经验的他,被紧急抽调为国家卫健委重症中医专家组成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叶勇用实践证明,中医不仅能治疗轻症患者,还能在生死线上,与西医携手,挽救众多危重症患者生命。
救活命悬一线的重症者是我的使命
从3月初开始,叶勇发现,自己巡查的武汉多家定点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科室,竟陆续有了空床。而在他刚到武汉时,这种现象想都不敢想。
叶勇是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甫抵武汉,他与11位我国顶尖中医专家迅速集结,组成了一支中西医结合的重症专家“国家队”,奔赴多家定点医院巡诊,指导救治。
“我是一名党员、一名中医急诊人,到武汉,就是要用中医中药,帮助更多人。”叶勇说。
专家组任务明确,围绕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对武汉的定点收治医院巡诊和指导救治,以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
2月,正是疫情最吃劲的时期。当看到危重症患者离世,甚至用“人工肺”(ECMO)都难以救活,刚投入战斗的叶勇心情很沉重。“当时,所有定点医院的ICU都满员,需要转送的危重症患者,附着长长的名单。”
叶勇知道,救活名单上的人,是使命,更是责任。每天,他和专家团队转战不同医院,经手的病患超千人。
“时刻要关注各种监护仪、化验单上冰冷的数字,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新冠病毒弥漫在空气中,说不怕是假的。”叶勇坦言。
担心过,又何曾退却过。叶勇所在的重症中医专家组,12人全是共产党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与死神抢人,帮患者跑赢时间,是我们急诊医生的责任。”叶勇话语铮铮。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武汉重症患者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切都在向好:重症转轻症,轻症陆续出院,ICU不断有床位空出来……
中西医携手抗疫优势尽显
“我们中国人是幸运的,有中医、西医两套医学守护生命。”叶勇说。
在他看来,这次疫情,让中西医协同治疗发挥出巨大优势,轻症患者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重症患者能够转危为安。
对于中医药救治危重病患发挥的作用,叶勇举了个例子——危重症患者大多手足厥冷;很多重症者最短三天、最长十几天没有大便,这使得肺功能恢复更加困难。
“大便不通,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肠内毒素易位,会加重病情,使治疗更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让昏迷的患者排出大便。”叶勇说。
用上中药后,昏迷中的危重症患者都在12小时左右排出了大便。大便一通,患者腹压变小,膈肌下降,呼吸功能会得到改善。同时,专家组辨证施治,配合现代中药制剂,使病人的循环、呼吸很快改善,手脚渐渐暖和起来。
在这次疫情中,中西医携手显示出的威力,让叶勇很感慨。他特别赞同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所言——中西医是在打配合,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不等于没有有效治疗方案。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在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的高流量吸氧、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可提高临床救治效果,而当病情进入平稳期,中药继续介入,能显著改善病情、增强免疫力。
看着一名名重症患者转安,叶勇充满成就感。在查房时,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满足患者的心愿。3月2日,叶勇来到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一位曾经的重症患者提出想与专家组合影的请求,恢复期的他在床上挺直了腰,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继续肩扛中西医结合大旗
作为一名中医人,55岁的叶勇参加过很多传染性疾病防控,SARS、H1N1、H7N9、甲流,包括2019年云南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应急救治工作。
2003年,抗击非典时,叶勇就是云南省非典应急医疗队的一员。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叶勇又在第一时间提交“请战书”,申请到湖北一线。
在他的带动下,云南省中医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积极申请支援湖北。最终,急诊科派出了2名医生;而叶勇本人,也被抽调为“国家队”一员。
去武汉前,叶勇身兼数职,除了要在医院一线接诊,培训全院医护,他还在云南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医院的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任职,奔波在疫情较重的西双版纳、玉溪等地。
叶勇说,有的轻症患者对中医不了解,一开始不愿吃中药,可等他们服用后,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除,几天后甚至病愈出院,这让他们看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也让他们开始信任中医。
“现在还躺在ICU内的,多是2月发病,有基础性疾病、年龄较大的患者,但他们很多人已从危重型转到重症康复期。”叶勇很欣慰。
正是32年一线治疗急危重症的实践,让叶勇愈发体会到中西医结合在抢救患者生命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自古有之,如今中西医携手,更是如虎添翼。”
叶勇说,中医急诊人就是中医队伍的先锋队,“疫情面前,首战有我,战之必胜。我相信,春暖花开时,我们必将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