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3月19日电(记者骆晓飞)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电投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穿着防护服紧盯电脑屏幕,紧张地进行着生产调度,智能传输搬运系统来回穿梭,源源不断地把物料输送上生产线;在150多公里外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青海-河南±800千伏换流站项目建设工地,大型吊车有序地将设备调运至对接作业点,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着组装作业。
记者日前随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青海组在青海省西宁市、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走访时了解到,在当地政府部门分类指导、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政策的推动下,青海新能源领域复工复产“跑”出了加速度,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在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青海段复工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组塔作业(2月23日摄)。新华社发(邹建华 摄)
“体温36.6摄氏度,人脸识别正确,一切正常,可以进入现场。”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青海-河南±800千伏换流站厂房外,即将进场施工作业的人员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辨识和测温登记后,佩戴温度标签进入施工区域。
换流站施工项目部经理吴建平介绍,为从源头防控疫情,减少人员与外部接触,施工现场除了通过测温和人脸识别系统精确管控人员出入外,还规范配置工友临时之家、固定式和移动式垃圾车、移动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并且每天都组织专人开展消杀工作。
“2月23日正式复工以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程建设,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受疫情影响的工期抢回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青海段线路施工单位——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李积存说。
以服务光伏发电为主、打捆外送清洁能源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专为清洁能源外送建设的特高压通道工程,也是青海建设全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支撑工程之一。根据建设规划,这一工程将于年内建成投运,届时,每年将向河南输送清洁电力400亿千瓦时。
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的130万千瓦风电项目施工现场,运送风机轮毂、塔筒等物资的车辆排队进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风机基础钢筋绑扎,一派忙碌景象。
黄河水电龙羊峡水光互补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在青海省共和县的光伏园区基地内巡检(2018年6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新能源项目工期原本就很紧张,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会影响到项目按期完成,我们正在采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工作面和合理安排交叉作业等措施提高施工效率,努力降低疫情对工程进度的影响。”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许建军说。
国家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小平介绍,作为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新能源配套电源点,这个风电项目和位于塔拉滩建设规模为22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原计划于今年9月30日前全部实现并网发电,但是受疫情影响,按期竣工面临不少困难。
“为了弥补疫情对工期的影响,2月3日以来,通过采取对返岗复工人员补贴交通费、租用10家酒店进行岗前隔离观察等措施,我们在2月中旬实现了一次性同时进场1400人。截至目前,施工现场已经有5000多人了,新能源项目的复工已经达到100%。”谢小平说,为了追回耽误的工期,预计7、8月份施工高峰期时,新能源项目的施工人员要增加到1.4万人。
“青海新能源单日发电量3月9日达到9670万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方保民介绍,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青海电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调控生产,积极开展水、火、风、光、储多能源互补协调控制,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开展发电与负荷预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新能源开发、外送和消纳,推动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今年2月以来新能源单日发电量先后两次创历史新高。
中办国办复工复产调研青海组组长隆国强说,新能源等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发展后劲。下一步,政府部门不仅要扎扎实实落实复工复产政策,有序推进已有建设项目进一步达产,而且要化危为机,提前谋划筹备一些新的重大项目。
青海省是我国新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理论风能可开发量超过7500万千瓦,太阳能可开发量更是超过30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青海着力于能源结构转型,全面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新能源已成为该省第一大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