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重大工程加速复工(产经观察)
2020-03-25 11:27: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重大工程复工情况如何?怎样破解复工中的难题?大项目复工对稳投资、惠民生将发挥什么作用?本报记者带您走进重大工程现场,为您讲述复工故事。

——编者

南宁至玉林高铁第六标段——

包车跨省接员工

本报记者陆娅楠

“挖隧道挖了20多年,第一次享受专车接送待遇,像做梦似的。”从跨越三省区、开了四天三夜的大巴车上下来,林君兴觉得很踏实。

林君兴是中铁五局南宁至玉林高铁项目平悦隧道出口劳务班组长。腊月廿八项目部放假,林君兴回老家过年,原计划大年初五就带着班组人员返回工地,可谁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等到村子都封路了,林君兴第一次发现疫情离自己并不远。

林君兴是福建平潭人。平潭岛巨石嶙峋、四面环海,号称“隧道之乡”。鼎盛时期,平潭人每年承接的隧道工程总额达千亿元以上,全县1/4的人口在外以隧道施工谋生。大年初一,林君兴的微信群大家集中说的事,是全县唯一的进出通道——跨海大桥封闭,班组人员全在问怎么办。

“外不准进,内不准出,管理得特别严格。整天待在家中无所事事,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外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林君兴说。

同样焦虑的还有在长沙过年的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樊军,“工期本来就紧,又赶上疫情,当时觉得复工要糟。”

南玉高铁经广西南宁、贵港、玉林三市,连接北部湾城市群与桂东南城镇群,是南宁至深圳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五局承建的南玉高铁第六标段,跨越南宁市横县、贵港市港南区、玉林市兴业县,总长近32公里,其中全长6438米的平悦隧道是全线重难点工程,必须在明年10月底前贯通。去年12月开工以来,项目部把一天当成两天用,一小时都不敢耽误。可春节期间,一半工人已经返乡,分别散落在贵州、湖南、福建和四川。其中平悦隧道出口劳务班的开挖工、机械操作手等30名特种作业人员全部返回了福建平潭。

“这可真是我从业20多年来遇到的最难复工!我们着急让工人回来,工人也着急回来开工,因为开工才有收入。但是村里、县里都封路,工人订票订不到。我们决定包车把人接回来,但是这趟车要跨三个省区往返3200公里,真不是我们一个项目部能搞定的”,樊军坦言,特殊时期,项目部先是找到广西玉林市政府沟通,对方一听是南玉高铁项目部的工人返岗受阻,马上发函给福建泉州市政府,请求协助。收到来函,泉州市政府又紧急通知平潭县,县政府立即组织返岗人员进行测体温、行踪排查。

终于,2月13日早上7点,平潭县高速公路出口,中铁五局南玉高铁项目部的3辆大巴车与县里安排的专车接头了,30名戴着口罩、体温正常的劳务工顺利出发。

“大伙知道项目部包了大巴车来接我们,高兴得提前两天就把行李收拾好了。”回忆起来,林君兴依然兴奋。他们的大巴车跨越广西、广东、福建三个省区,经过8次防疫检查,3辆大巴6名司机四天三夜驾驶了近90个小时。每天凌晨2点至5点高速公路禁行,大家就在服务区短暂休息,其余时间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平潭的30名员工包车接回,项目部的其他工人通过各种方法加快返岗:2月16日到岗166人,2月底突破400人,目前700人全部复工。

一边接人,一边搞防疫。樊军初五一到项目部,就开始安排买防疫用品,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驻地与工地全封闭消毒。“不开工,怕耽误工期;开工了,担心防控不到位。只能从管理上精细安排,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买菜改为配送;理发由春节留守工地的家属完成;打饭排队隔两米,每个人都要端回宿舍吃;开会变成视频;出门都要开出门条;连洗澡都要一个人一个人去……总之一个原则,不能扎堆。

3月底的玉林已经进入雨季,工人们的工作面已从隧道出口段变为洞内施工。“起步就是冲刺,开工就是决战。疫情防控不松懈,工程进度不耽误!”

冬奥会重点工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赛道制冰亮绝活

本报记者刘志强

不容易!3月10日,位于北京延庆区的冬奥会重点工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迎来重要战役胜利——历时10天奋战,全长1975米的我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顺利完成制冰。

“从焦虑、紧张、如履薄冰,到顺利、成功、松了口气。”回忆近两个月心路历程,中冶上海宝冶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项目经理林剑锋这样说。

为抢抓工期,春节期间不停工,1月中旬,未来两个月施工和制冰所需的主要设备和物资均已运抵现场。始终关注疫情态势的林剑锋也早早安排员工采购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2月10日,项目迎来关键节点——为氨制冷系统充氨。“2018年动工以来,我们先在山脊上搭建‘麻花’般的钢筋骨架,再在骨架上安装制冷管道,然后把高密度混凝土喷射在管道上。在混凝土上喷水制冰之前,需要先启动制冷系统。”林剑锋说,为调试安装制冷系统,项目部在业主方的协调下,与远在德国的专家多次连线,“尽管德国专家因疫情不能来到现场,但大家通过远程操控、视频会议等克服了困难。”2月28日,随着80吨液氨全部充入制冷系统,目前我国体育场馆中最大的氨制冷系统大功告成,为制冰做好了最后准备。

制冷系统紧张调试的同时,18名中外制冰师也枕戈待旦。2月7日起,他们开始利用自然环境温度练习制冰修冰,熟悉技能。其中的10名中方制冰师是我国首批掌握赛道制冰技能的“开路先锋”,去年10月专程赴国外参加了系统培训。关键的制冰环节,就看他们的!

3月1日,赛道制冰正式开始。雪车雪橇运动被称作“冰雪F1”,比赛最高时速可达134千米。这也对赛道提出了严苛的质量要求——分不同区域,冰层厚度需在3—5厘米不等,表面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不然运动员可能冲出赛道,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满足高标准,制冰师先要向赛道混凝土表面一层层喷洒水雾,水雾遇冷后自然成冰。成百上千次喷洒后,才能做出接近标准要求的冰层。随后,还要进行补冰、修冰。补冰,即在冰层较易脱落的弯道处,抹上类似“冰沙”的冰水混合物,再小心翼翼洒水保护,形成“双保险”。修冰,则是用冰刀对冰面“微整形”,让其更加平滑、对称。修补完成后,制冰师还要用铲刀或扫把,日复一日地清除冰层表面的雪霜,让它始终光滑如玉。

“虽说赛道温度一直在零下8摄氏度以下,可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汗。”制冰师李开顺说,制冰靠体力也靠技术,“修冰时,我们有时要扭曲身体趴在赛道上,从各个视角观察冰面、发现瑕疵;有时要挥舞长柄操作冰刀,贴着2米高的冰墙侧面上下摆动,相当于一次次举起20公斤的重物。”10天过去,整个场馆约7000平方米冰面一点点成型,异形扭曲赛道的冰面光滑度更是控制在了毫米级,得到了相关各方的高度肯定。

125名管理和施工人员的连续奋战,保障了制冷、制冰等关键环节的顺利完成。可是,土建、钢结构、市政等其他工序却在疫情期间遇到了人员出村难、员工返岗难、建筑材料紧缺等困难。为保障冬奥会项目尽快复工,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北京市住建委等单位多方协调、积极推动,通过组织“点对点”包车、开具健康证明、推动本地建材企业复工复产等措施,逐个化解难题。

“3月16日,项目上已有749人。到3月底,能达到1000人,到时就能满员运转啦!”林剑锋说,在员工逐步返岗的同时,项目部也加强了防控工作,对每位新返工人员测温、登记、检查,还将住宿区精细划分为满14天居住区、新到人员居住区、应急隔离区三个分区。

从快速安装近12万米制冷蒸发管道,到完成赛道主体混凝土喷射,再到完成制冷、制冰……项目启动两年多来,承建方中冶上海宝冶已创下多项“国内首次”。眼下,他们正马不停蹄地开展遮阳棚、钢结构、附属结构、市政等后续收尾工作。等到冬奥会开幕时,盘旋在小海陀山山脊的这条“冰雪巨龙”必将赢得世人喝彩!

为脱贫攻坚增添动力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陕北—湖北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

本报记者冉永平

2月28日上午,一阵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了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普宇工业园的安静——国家重点工程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在春寒料峭中开工建设。

作为国家“十三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陕北—湖北特高压工程北起陕西省榆林市,南至湖北省武汉市,途经陕、晋、豫、鄂4省,线路全长1137公里,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总投资185亿元,计划于2021年建成投运。

这个工程让陕西增添了脱贫攻坚的新动力。“工程开工,将为陕北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新动力,同时也将有力推动陕北能源基地集约开发和电力大规模外送,促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国中这样评价。

这个工程也让湖北拥有了能源保障的新动脉。湖北省用电需求较大,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疫情过后,要迅速恢复湖北经济,能源保障也是关键所在。该工程将每年为湖北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有效缓解湖北及华中地区中长期电力供需矛盾。”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毛伟明分析,该工程投产后,每年向湖北地区输送的电量相当于替代受端原煤1800万吨,可减排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氮氧化物9.4万吨、二氧化碳2960万吨,对华中地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意义重大。

工程意义重大,可在疫情期间开工,难度非比寻常。陕北换流站工地现场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低温扬沙天气多,增加了施工和防疫难度。施工单位细化管理,实行口罩等紧缺防疫物资调配与复工实际挂钩,对复工率、员工返岗率高的部门,予以优先保障和增加供应。由于防疫防控工作对水量需求增大,为保障防疫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他们对接当地工业园管委会增设用水路径两条,此外,还统筹调配酒精、消毒液1000升,免洗手消毒液50瓶,并配备两名医护人员每日监测现场人员体温及身体状况,确保防疫与复工两不误。

“今年复工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必须两手抓。”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特高压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刘士祥说,“为了既保证工程进度,又严防疫情,我们在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施工人员复工率已达到100%,健康率也达到100%。”

特高压电网投资大,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优势,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陕北—湖北工程可直接带动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

“建设陕北—湖北工程,打造陕西送电湖北的能源输送大通道,发挥电力基础设施稳增长的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对于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提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信心,具有深远意义。”毛伟明表示。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