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利核的旧房、新房对比图。
本报记者 赵 梅摄
“旧房危房变新房,杂乱麦场变广场。”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甘肃省陇南市在全市各乡村大力推进“拆危治乱”攻坚行动,采取“拆、改、治、转、清”等综合措施,组织引导群众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长期闲置的老旧房、“空心房”,以及圈舍和断壁残垣,自行改厕改圈等,并以村为单位综合规划打造,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状。
但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群众“住着新房守旧房”,思想上有顾虑,对人居环境整治不积极、不主动、不配合,整治面临很大困难。为此,陇南全市组建了4500多支党员突击队化解贫困户顾虑情绪,帮助机械不能到达或缺少劳动力的群众拆除危旧房屋。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大山深处的郭家村,看看这里的“拆危治乱”进展如何。
在尚未脱贫的陇南市礼县罗坝镇郭家村,72岁的杨利核是最让驻村干部兼党支部书记杨奎头疼的“钉子户”。根据村里的规划,杨老汉家破败不堪的危房和牛棚需要拆除。老房子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灌风,早已破败不堪。
起初,得知政府补贴可以修新房,杨老汉很高兴,但谈到要拆老房子时,老汉立马变了脸。“房子是我自己修的,凭啥拆?想当初,在六七十年代吃不饱啃树皮的时候,你们怎么不来帮我一把?现在却来我家指手画脚。你们都出去!要搁20年前,我拿棍子把你们打出去!”杨老汉越说越气,直接把第一次上门做工作的杨奎赶出了门。
“房子再破,也是祖上留下的祖业。我不拆房,我也不要政府修新房的钱……”杨老汉的话,一直在碰了一鼻子灰的杨奎耳边回荡。不过,杨奎并没放弃,他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讲政策,但杨老汉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不能硬来,那就迂回做工作。杨奎想到了先拆村里移民户旧房的办法,用成功案例逐渐激发村民危房拆迁的欲望。杨奎先找到了41岁的村民郭小兵讲政策、说未来。
经历一番劝说,郭小兵旧屋后的新房次日便动工了,4个月后5间砖混结构的新房建成了。这也是郭家村第一座政府补贴盖起来的大房子。这下可引起了全村轰动,漂亮阔气的新房引来了村民们连连称赞。
当然,杨老汉也知道郭小兵新房的消息,心里不由得敲起了鼓。“钱存银行最后又带不走,不如盖新房好好享受几年。”郭小兵的感叹让杨老汉有点儿动心。
就在此时,杨奎再次登门,邀请杨老汉去看看郭小兵的新房,杨老汉欣然前往。在观摩结束送他回家的路上,杨奎再次做工作,给他算账。“牛棚拆完会统一修建在村头,拆除后的空地可以做花园、菜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杨奎第六次登门做工作时,杨老汉终于做出了拆房决定。“你也是为了我们好,做工作也不容易,活了70岁,我决定给村里做个表率,3间危房和4间牛棚同意拆除。”自此,经过近半年持续做工作,郭家村“拆危治乱”的大幕正式开启。
2017年至2018年,郭家村改造了25户D级危房、改造维修45户C级危房,2019年集中对全村剩余57户172间危房与疑似危房集中维修改造,全村实现了危房清零,并修建了青砖低矮围墙,修建了集中圈舍。
新房盖好了,门前清爽了,村道硬化了,景观也建了,走在村里,杨老汉不禁哼起了小调。“这个新修的3间砖混房与维修的5间房,自己只花了1.3万元,剩下3.45万元都是政府补贴的。”杨利核说,他还搞起了养牛产业,相信好日子还在后头!
如今,走进大山深处的郭家村,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粉刷一新的民房、新修的文化广场及亭台等景观让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不仅“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杨老汉与村民们的保守思想也“拆除”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村容村貌的改观,真正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振了村民脱贫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