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输入最新情况。海关总署卫生检疫司副司长宋悦谦在发布会上介绍,核酸检测能力基本满足现有入境人员的检测需求。
现行第一入境点机场保障能力
可以满足目前需求
中国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副主任孙韶华介绍,“第一入境点”政策实施之前,北京首都机场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每周国际客运航班有200多班,分别通航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韩国等33个国家,首都机场口岸也面临着非常大的疫情输入性风险。
他说,首都机场自3月20日实施国际客运航班经第一入境点政策。截至4月19日,累计实施调整航班135班,第一入境点累计入境旅客29999人,在第一入境点留置的旅客有26035人,留置率为87%,有效控制了境外疫情向首都北京的持续输入,提升了国际航班旅客的安全健康保障能力以及入境通关效率。
“3月29日国际客运航班实施‘五个一’调整措施,‘五个一’就是每一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中国大陆的任意一个国家的航线只保留一条,且每一周只能经营一个班次。”
他表示,措施实施以来,4月份首都机场经第一入境点入境的国际航班计划一共有89班,平均每天实际执行2至3班,较政策实施之前大幅度减少80%。每个入境点每天入境航班的数量不超过1班,第一入境点保障压力有较大的缓解。按照目前国际客运航班的调整措施,5月份首都机场入境的国际航班计划也将有89班,平均每天3班,每个入境点每天仍然不超过1班入境。“现行的第一入境点机场的保障能力可以满足目前需求。”
非“四类”人员隔离期满返回居住地
无需再隔离观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周宇辉介绍,对于集中医学观察人员,除了正常生活保障之外,对其健康安全,要合理调配医护人员全面落实他们的健康监测,同时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药品,并制定相应处置预案。
他说,对于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人员,也准备了他们的常用药物,满足其需求。
“严格加强隔离点卫生防疫要求,完善消毒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医疗废弃物处理,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他表示,集中医学观察点所在地成立了心理疏导和社会服务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加强对隔离人员的人文关怀和温馨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关于入境人员隔离问题,他解释说,按照目前规定,非“四类”人员由第一入境点所在省份实施入境后集中医学隔离观察14天,等隔离期满后及时返回居住地无需再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在隔离期间接受了实验室检测,且符合转为居家医学观察条件的人员,回到居住地之后还是要按照规定接受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直至满14天之后才能解除隔离。
外方货运车辆在口岸指定地点卸货
员工要当天离境
国家移民管理局边防检查管理司司长刘海涛介绍,目前全国边检机关日均检查交通运输工具入境员工2万多人次,占到入境总人数七成多。
他说,对国际航运船舶,原则上不允许外籍船员登陆。对于已经在海上航行超过14天,且健康状况正常的,经过入境检疫没有问题的中国籍船员允许入境。对于在海上航行不满14天的中国籍船员,入境后要按照港口所在地防控疫情要求进行隔离观察,补足14天期限。
“对于跨境运输的汽车、列车,重点做好交通运输工具和司乘人员查验、货物装载等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外方货运车辆在口岸指定地点卸货,员工要当天离境。对于中方货运驾驶员,要采取备案管理、体温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等措施,有效防止疫情的输入。”
他表示,对国际航班机组,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于不离开口岸限定区域需要继续执飞国际航线的机组人员,免办边检手续。有条件的机场,边检机关设置了专门通道,对机组人员实施集中查验,减少交叉感染的机率和风险。
宋悦谦介绍,根据全国口岸设施设备、检测能力、防护物资储备现状和境外疫情发展的态势,海关总署通过系统内调拨和紧急采购的方式为相关重点口岸配备关键检测设备和重点防护物资,包括核酸提取仪、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常规检测分析仪、负压隔离单元等,同时新增可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9个,检测技术人员数量也增加到400多人。全国口岸疫情防控的软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核酸检测能力基本满足现有入境人员的检测需求。
文/本报记者刘艺龙孟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