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天府网评:让“安居”与“乐业”齐步走
2020-04-23 09:43:00  来源:四川在线  
1
听新闻

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这里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在搬迁户汪显平家,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稳定就业,务工是主要出路。要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就业是关键。回顾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性成就,我们会发现:从居住环境的“脱胎换骨”到收入水平的“成倍翻番”,再到生活状态的“焕然一新”,无不让人感受到“天壤之别”的巨大变化。当前,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就要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让易地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实现“安居”与“乐业”齐步走。

“安居”与“乐业”是一道组合题。多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实行安居与乐业并重,对症开方“改穷业”,贫困群众经济状况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就拿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来说,这里按照“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当地已实现居民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这里的蒋家坪村坚持以茶为媒,走出一条“游茶山、品香茗、居民宿”茶旅结合的致富增收之路。还有一些地方通过配套建设农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端上“饭碗”;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实现了从“去不得”到“了不得”的转变;一些地方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建设扶贫车间,让群众实现从“下地”到“上班”、从“农民”到“股民”的嬗变……从以前的经济拮据到现在的收入稳定,巨大的变化让人刮目相看。

搬迁是“前半篇文章”,就业是“后半篇文章”。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各地要在稳定就业上主动帮扶,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信息,做到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就近就业消化一批、特岗开发兜底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促进搬迁群众腰包鼓起来。要深入分析搬迁安置贫困群众收入来源,以提高搬迁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为重点,全方位拓宽贫困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要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要落实政策兜底安置就业,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提供兜底帮扶。要鼓励引导各行各业面向搬迁贫困人口提供公益岗位,量身打造护林、护路、绿化、保洁、保安、扶残助残、养老护理、水利工程管护等扶贫类、基层公共服务类公益岗位。

扶贫扶长远,长远靠产业。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能致富,发展后续产业扶贫是关键。各地要培育发展适合当地的后续产业,增强搬迁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要大力发展搬迁地区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针对不同的搬迁对象确定不同的帮扶模式,组合运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联结途径,让贫困人口获取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租金、薪金、分红等收益。针对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但缺少资金、技能的搬迁对象,采取自主发展模式,通过提供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和帮扶资金,帮助搬迁户自主发展扶贫产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增收。对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和龙头企业,可在减税降费上给予优惠,通过扶贫周转金贷款、提供免费岗前培训、厂房租赁减免、土地出让地价优惠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使之成为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的“蓄水池”。

安居乐业不分家,住上好房子、挣到“红票子”,才算好日子。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总结经验,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扶持发展扶贫产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让搬迁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