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镇原:产业扶贫后劲足
2020-04-29 09:26: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
听新闻

图为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加工车间。 (资料图片)

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甘肃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庆阳市唯一的未脱贫县。

“乡乡有带贫产业、行行有龙头企业、村村有农民合作社、户户有发展依托、业业有农业保险。”为破解贫困难题,镇原县立足当地实际,确定了产业扶贫目标,通过引进省外大型企业助力,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走上了“草畜、瓜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万寿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多产业发展之路,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养鸡场解决就业难

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庆阳市镇原县圣农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屠宰车间,流水线上一派忙碌场面,550多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分割白条鸡。

“我的工资是6000元,最高的时候拿过6500元。”镇原县平泉镇姚川村村民郭菊红说。已从学徒变成师傅的她,负责车间的管理和技术指导,收入比以前在外务工时高多了。

“像她一样在分割车间工作的员工有550名,她们的平均工资在4500元左右。”肉鸡加工生产事业部总监陈继秋告诉记者,这个分割车间是加工厂的核心,每日屠宰量为10万只,车间按翅腿胸分割出160多种产品,肯德基的辣翅、翅中、汉堡肉都出自这个车间。

福建圣农集团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是镇原县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的龙头企业。从饲料加工到种鸡孵化、屠宰、熟食加工,最后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在食品安全上做到了可追溯,而且也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陈继秋说,在加工生产车间务工的员工,90%都是镇原县的村民,其中贫困户占30%。

2019年,随着对原有23个养殖场、孵化厂、饲料厂设备更新改造以及屠宰厂自动化生产线改造、25个养殖场的建设完成,企业3000万羽产能全面恢复。全年肉鸡饲养量达2039万羽,种鸡场投放种鸡32万套;屠宰厂日均屠宰量达到9万羽,生产肉鸡产品3.23万吨。全年实现收入5.3亿元,企业固定员工达到1500人。

今年以来,肉鸡加工厂共屠宰肉鸡535万只,日屠宰量达到10万只,生产鸡肉产品1.23万吨,固定员工达到1814人。圣农集团预计,今年至明年可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5万个,同时可消化大量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带动全县种植养殖、冷链包装、商贸物流、交通运输等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间接带动5万户10万人以上就业。

圣农1.2亿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只是镇原县引进龙头企业助农脱贫的一个缩影。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镇原县把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的首要环节,先后引进福建圣农集团、中盛农牧、天士力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23家,带动发展肉牛、肉羊、肉鸡、肉兔等产业。

同时,为解决销售难题,每一个产业都与龙头企业签订了“订单种养、保底收购”合同,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难卖问题。在这些龙头企业带动下,镇原中药材、万寿菊、瓜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当地贫困群众的就业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合作社增收效果好

“我的愿望是再多养几只羊,一年挣上15万元!”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建华村66岁的村民赵浩清一边扩建新羊舍一边说。赵浩清是2013年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7月份,他自己修建了羊棚,村里的帮扶单位镇原县人大给他发放了11只湖羊。他又用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购买了2头牛,搞起了牛羊养殖。另外1万元入股了镇原县聚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今年就可以参与分红。

2019年底,赵浩清终于顺利脱贫了。如今,他的养殖规模已达到了35只,产羔的基础母羊就有17只,已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村里有6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户,已经分红两次共计36万元。”建华村党支部书记赵克锐说,选择产羔多、收益好的湖羊产业是镇原的扶贫产业亮点。

“我们要给小羊羔分类做标签,记录母羊号、羊羔号、同胎数、出生日期等信息,做到科学精准化管理。”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千只湖羊标准化养殖合作社技术员朱乐乐一边在棚圈忙碌一边说。

太平镇彭阳湖羊标准化养殖基地场长马晓武告诉记者,从2月份至今,产羔已进入尾声,自去年9月份投入运营以来,已有1195只母羊产羔,现在11个棚圈都是满产的。

像彭阳这样的养殖基地镇原县有47个,其中千只场有22个,湖羊养殖合作社有107个,实现了湖羊养殖合作社贫困村全覆盖。

合作社就像毛细血管,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整个产业扶贫中承上启下、作用明显,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

镇原县按照“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加入合作社、业业依托合作社、社社实现规范化”的目标,发挥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接贫困群众的纽带作用,通过“村社合一”、企业代办、干部帮办、能人领办、农户联办等途径,全域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

目前,全县运营规范合作社1126个,实现了120个贫困村每村都有2个依法成立、机构健全、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合作社,规范化程度达到75%以上。

政策好利益有保障

龙头企业引进来了,合作社组建了,贫困群众如何受益?

以家住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的慕永德为例,2015年村里发展瓜菜种植产业,他在政府的补贴下建起了蔬菜大棚,开始种植甜瓜。但是,本应生活富裕的他却因妻子患上心脏病导致贫困,2017年,慕永德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种大棚的同时,慕永德一直都想再找一条挣钱的门路。2019年,镇上开始发展养兔产业,对口帮扶的天津静海区为他免费发放了8只母兔,2只公兔,于是他立刻前往正大养兔专业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如今,第一批70只成兔已经可以出栏了,以现在的市场价格,他最少可以收入3000元,5天前再次产出的100多只小兔也长势良好,这让他对养兔产业充满了信心。

把“一户一策”与“四类分类”有效对接,因人因户精准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奖补扶持政策,是镇原县发展产业,助力脱贫的亮点举措。镇远县将贫困户按照有无劳动力、技术分成四类,按分类落实产业奖补和其他政策支持。

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积极引导贫困户以产业奖补资金、贴息贷款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逐步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原则上第一个合作周期3年以上,每年分红不低于10%。第一个合作周期期满后,入股分红模式由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再行商定。

为防止“坐等分红”,要求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贫困户每年必须在新型经营主体务工不少于12天,并参加种养技术培训,种植交售3亩优质饲草或流转3亩土地入股。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