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扶贫模式,生态扶贫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国家林草局最新统计显示,目前,生态扶贫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通过实施生态扶贫,截至目前,全国共带动4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生态扶贫,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现了保生态和促脱贫的双赢。各地要坚持以“多增绿”促“多增收”,用“好生态”换“好生活”,用“好风景”换“好前景”,让生态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以“多增绿”促“多增收”。在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等地区高度耦合,这些地区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扶贫的主战场。为此,各地坚持以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让贫困群众在造林绿化的过程中增收致富,有效串联起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2016年以来,在中西部22个省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重点地区贫困户户均获得财产性收入9000元。同时,在贫困地区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不仅织牢了生态脆弱区保护网,也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今后,各地要坚持以“多增绿”促“多增收”,进一步扩大生态政策实施范围,适度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壮大生态护林员队伍,让贫困群众既守山护林,又脱贫致富,让每一片林地都变为群众的“绿色银行”。
用“好生态”换“好生活”。对贫困地区来说,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重要资源,就是宝贵的生产要素。近年来,各地依托资源禀赋选准产业,深挖绿色产业潜力,多措并举稳固脱贫成果,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打“绿色牌”,实现山上有林、林下有草、草里养鸡,一林生多“金”;山西省石楼县褚家峪村发展沙棘、皂角等特色经济林,一户每年收入过万元;重庆市城口县前进村养殖的土鸡吃虫子、喝泉水、吸负氧离子,售价比普通肉鸡高3倍……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探索开发生态富民产品的新路子,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路,推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等产业,让山上长出“金叶子”,让田里结出“金果子”。
用“好风景”换“好前景”。风景也是生产力,发展旅游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贫困地区是“美丽与贫困”兼容的地方,面对这样一个“矛盾体”,各地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抓手,谱写了一部部“美丽战胜贫困”的变奏曲。河南省淅川县横沟村大力发展农家森林宾馆、乡村超市、林果采摘园,增收路子更多了;四川凉山通过发展旅游,让“悬崖村”变成“旅游点”,地理环境的“劣势”变成了产业脱贫的“优势”;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针对群众“守着金山受穷”的现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效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脱贫增收的“宝库”,贫困地区要根据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特点,全方位激活贫困地区在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生态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发展潜能,用“好风景”换来“好前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各地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统筹做好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用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绿色风景提升“绿色产值”。(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