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腾扬阳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加强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举措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
政策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引和要求,落实好政策,实现“最大政策效应”,才能做到“心里有数,脚下有路”。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正在投向群众和企业,这是“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实现“最大政策效应”,不仅是近在眼前的任务,亦是长周期的综合考验。
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坚持“人民至上”。群众是一面镜子,民生是最大政治,难题最考验担当。好政策要发挥好效益,首要的是让政策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不论是扶贫政策,还是经济政策、民生政策,要善于化繁为简,把“政府文件”变为“政策干货”,实现政策“一本通”,让人民群众和企业看得清楚、读得明白。政策是刚性的,但在落实上应该是有温度的。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这就要求在制定政策、分配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理解基层难处,要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坚持“人民至上”,让政策“接地气”,基层才能更有干劲。
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政策生命力在于执行,要让好的政策发挥出好的效果,必须解决好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现实中,一些政策走出了“最初一公里”,却没到达“最后一公里”。有的落实环节多、进度慢;有的重部署、轻落实,主动性不强;有的部门看重自身利益,搞选择性、象征性执行;还有的一些地方政府用“土政策”抵消“好政策”,让改革发展在人力物力的虚耗中“空转”。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增强政策之间、政策与改革措施之间的灵活性、协调性、配套性,科学实施考核监督和第三方评估,强化追责问责,打通“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让政策“含金量”释放出最大效应。
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科学研判形势。落实政策不是一锤子买卖,如果不加以认真研读分析,只顾“囫囵吞枣”,一定会落得个“消化不良”,甚至导致有些好制度被曲解、被浪费、被弃用。在疫情全球多点暴发的背景下,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一方面,要把防范化解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另一方面,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现“最大政策效应”要“握指成拳”,让政策落地有声,取得实效,切实把政策“含金量”变成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