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沙河市金沙河面业集团挂面车间,员工在生产线上赶订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沙河市创新机制为企业恢复生产开辟绿色通道。 张懿莉摄(中经视觉)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恢复仍受到一定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还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
专家们认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增强针对性时效性
专家认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就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其政策效力,要确保相应政策真正传递到受困企业,就需要在政策制定时考虑到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性就是要做到精准到位,避免跑冒滴漏;时效性就是要及时传递,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大企业的难处和小企业的难处可能不太一样,此一时的难处和彼一时的难处也可能不一样,要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实际困难,帮到关键处、帮在紧要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表示,保市场主体需要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比如,有些大企业不缺资金,但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市场受阻;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是老问题,而且在新情况下又有了新压力,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轻装上阵就很重要,已经确定的减税降费等措施要说到做到,落实到位。
张占斌认为,资金关系着中小微企业的“生和死”,金融机构要更好发挥救急纾困作用,确保新增金融资金主要流向制造业、一般服务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推动金融系统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与企业共生共荣。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7月份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表示,在政策对冲方面,重点是加强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强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确保宏观政策取向保持稳定,已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确保政策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还要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发挥媒体等社会监督的作用,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实施零容忍。”刘向东说。
激发更大市场活力
专家认为,短期纾困要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兼顾当前与长远。围绕保上亿市场主体,既要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又要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更大市场主体活力。
“当前,我国采取的一些纾困惠企政策有些是暂时性的,有些则是具有中长期性的政策措施。”刘向东认为,临时性纾困惠企政策的时效性要随着疫情变化而改变,对企业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有些具有中长期作用的惠企利民政策则可能要常态化长期化,形成有效的政策机制,成为营商环境的一部分。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投资、消费、外贸、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数据都有明显好转。但是,下半年中国经济依然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不能因为经济好转而掉以轻心,要疏通政策的传导机制,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实施,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中长期来看,深化改革是管长远的,要继续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深化改革开放,一些难啃的硬骨头还要努力拿下。”徐洪才说。
徐洪才表示,疫情首先对供给侧造成冲击,接着是需求侧,使供给和需求出现了双重收缩。二季度经济运行稳步复苏,供需两端呈现总体回升态势,但供给复苏速度快于需求。促进供给和需求整体复苏,需要促进新的需求发展,比如“两新一重”将是未来投资发力的重点,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制度层面,《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今年已正式落地实施,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7月23日起施行,《民法典》也将于明年起实施。日前,国务院还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信部等17个部门近日共同印发了《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要求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信心勇于创新
专家指出,我国有14亿人口的强大国内市场,拥有最完备的产业配套条件,企业家要增强信心,勇于创新,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中实现新发展。
“疫情的冲击深刻改变了人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有一些暂时冻结的需求在疫情结束后会释放出来,有一些需求可能会永远消失或者很难恢复到过去水平,但还有一些需求增加了,比如网络消费、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服务。”徐洪才认为,企业要适应这种结构性变化,捕捉新的商机,及时调整自身业务。
刘向东认为,疫情是所有社会群体都必须面对的危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捕捉风险、处理风险并在风险中抓住商机是企业家本身应有的素质。要发扬企业家精神,善于在危机应对中寻找价值,在克服困难中成就自我,在转型发展中力争上游,这样企业才能在经历锤炼后实现更好发展。
“我国应以这次疫情保市场主体为契机,把一些‘造血’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在帮助企业解决短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史晋川表示,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去做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更好地建立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做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克服疫情困难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高的发展起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