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还江于民 幸福生活在上海浦江两岸延伸
2020-08-10 16:26: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上海市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黄浦滨江两岸延伸。

摄影师老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住在杨浦滨江附近,这几年他一直关注着这里的改造,也用他的镜头记录着滨江沿岸的变迁。

摄影师 吴茂开:杨浦滨江原先都是大工厂、大码头,老百姓走不进来,看不到江,现在改造以后老百姓能进来了,能见到水了。

杨浦滨江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江岸沿线曾密布造船、纺织、发电等300多家企业。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很多企业关停并转,曾经的工业基地也变成了“工业锈带”。生活在附近的市民,虽说挨着江边住,但几辈人却从未圆过亲水梦。2015年,上海启动杨浦滨江南段贯通工程,这片工业重地也迎来了新定位。

上海杨浦滨江公司首席工程师 徐进:一方面是要把封闭的工业岸线变成一个开放的、市民能够充分享受的生活岸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和建设,能够把这个区域原来的特色和原来的文化文脉能够延续下来。

改造中,经过一次次调研摸底,66幢工业遗存被一一保留下来。有着137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曾是滨江贯通的最大断点,至今仍承担着上海四分之一的供水任务。不能从建筑内部穿过,建设人员就在水厂外架起一座亲水栈桥,既保护了历史建筑,也为市民打通了临江通道。

在这里,工业、吊车被原地保留,碎煤机等设备成了沿江景观;称煤的煤斗倒置过来,变成了凉亭,活化了的工业遗存焕发出新生命。摄影师老吴现在也更加喜欢这里。

摄影师 吴茂开:非常好地保留了这些老厂,保留了历史,保留了乡愁。这样我们有东西、有实物可以给孩子们讲,这样能够有个良好的一个传承。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考察,在这里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我们这个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公共空间要扩大,公共空间要提质,让人民群众在这里有获得感、有幸福感,祝你们幸福生活。

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 左卫东:总书记的讲话,我们要落实到我们整个滨江的开发建设管理当中,怎么样使老百姓在我们的整个公共空间当中有他的幸福感,有他的获得感,我们都在一些很好的理念设计上都去想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如今,改造后的杨浦滨江带,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非常贴心的便民服务。沿着江边走一走,平均每700米就有一处党群服务站,为往来市民游客提供休憩的空间。

上海市民 王女士:现在外面很热,太阳很晒,我在这里(可以)休息休息,有这种书(可以看),有量血压的,有的人中午带饭,还可以热热饭,特别好特别人性化现在。

截至目前,上海47.7公里的滨江公共空间已经贯通开放,从原本的码头林立、江岸封闭,到如今的还江于民、移步换景,“望得见江、触得到绿、品得到历史、享得到文化”,已成了每个上海市民都可以拥有的惬意生活。

上海市民 穆先生:我们这个城市也更加让我们觉得有温度,让我们这些市民觉得能够在这里更加宜居,我觉得这是很实实在在的一个幸福感、获得感。

上海市民 李先生:老百姓可去的地方越来越多了,生活休闲越来越方便了,所以说我们老百姓过得越来越开心。

上海市民 杨女士:生活在上海,我们感觉越来越舒服。

(总台央视记者 熊传刚 张赛 张岗 李峻 黄一宸 陈坤 上海台 张艳)

标签:杨浦;老百姓;摄影师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