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信息时代步入网络时代。21世纪的发展愿景是走向制造智能化、创新全球化的社会形态,这意味着中国发展范式要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基本支撑。为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中国式创新的作用,需要对中国式创新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制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思考,进而规划中国式创新的发展愿景。
整合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国内外多种科技创新测度指数表明,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逐渐上升,逐步迈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作为发展中世界科技大国的地位,正在得到普遍认可。中国式创新发展的成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特征是整合式创新。中国式创新主要表现在基础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产业创新等诸多方面。
第一,中国式基础创新。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科学中心的转移高度契合。欧美等西方国家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及时抓住了科学中心转移的机遇。比如,美国通过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德国、日本以应用技术带动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式基础创新注重科研与成果转化并重,始终把握重大科技前沿。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第二,中国式市场创新。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体系具有统一健全、对外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体系发展和创新持续推进,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商品和要素市场规模进入全球市场前列。市场体系日益丰富完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科技创新互动,创新资源集聚基础上的多个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形成,为多层次多类型的模仿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了丰富市场空间。区域发展活力迸发,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发展,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第三,中国式组织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决定创新环境优劣的是制度创新的适宜性。长期以来,中国科技体制积极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尤其是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与趋势,把握科研与创新组织规律,持续深化改革。实践中,不断调整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结构、效能与机制,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到新型研发组织,不断深化科研与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中国科技体制正朝着有利于产生创新要素的方向演变。
第四,中国式产业创新。一国竞争力源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创新始终围绕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本按照 “纺织化工—铁路机床—电力电气—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这样的技术—经济路线,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平稳增长,既是中国产业比较优势发展的演化路径,也是调整产业升级路径,促进主导产业持续升级的结果。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制造业产值和增加值在2012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自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以来,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还将持续深化。
全面协同的创新机制
中国式创新是战略驱动、纵向整合、上下互动和动态发展的新范式,强调战略引领和全面协同的高效有机统一、纵向整合、动态发展,是对局部的、横向的和静态的创新范式的质的超越,在整合内外部资源的同时实现了战略、技术、市场和文化等多维度的融合,实现了全要素、全员和全时空参与创新。
就发展理念及其展开战略而言,全面协同的创新机制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展开。微观层面将技术创新嵌入发展总体目标和管理全过程,根据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确定企业及其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推动实现“战略引领看未来”。宏观层面则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创新体系的实际状况进行顶层设计,连接各项要素,构造竞争优势。
一方面,全面创新意味着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以及全时空创新,即调动技术和非技术要素,持续激发并保障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上实现创新空间的全面扩展。另一方面,协同创新是指创新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协同,即创新系统各要素的存在方式、目标和功能呈现出统一性、整体性和动态演化性,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和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
中国式创新机制依托一系列创新政策而实现。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例,笔者考察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与过程,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下人均GDP年均提升4.71%,政策效果显著。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机制分析方面,虽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因挤出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大,从而整体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
引领未来的创新动力
可以说,中国式创新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式创新的短板也日渐暴露。比如,重大基础性创新突破不多、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仍然薄弱,以及创新创业的文化和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等。为了形成引领未来的创新动力,顺应时代和发展要求,中国式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其一,正视原发性基础研究不足的现状。全球化格局处于剧烈变动中,必须针对一些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进行布局,经过长期研发获得关键核心技术。在此过程中,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怎样做到专利保护,以及如何通过专利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其二,重视网络化发展的创新特征。数字转型对中国式创新提出很多新挑战,比如,网络平台经营过程中的公平竞争问题,企业经营的数字转型产生的隐私保护问题、社会伦理问题,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公共安全等的影响。中国不仅要超前部署世界级的智能基础设施,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应用,更要致力于促进网络时代生态、生活、生产的和谐共生,重视在网络化发展大环境下的创新需要。
其三,合理规避中国式创新的路径依赖风险。企业不仅要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更需要成为创新决策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甚至还要逐步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提升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关系着创新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对创新的支持要更多地体现为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使最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创新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形成由企业家发明创新,并把相关技术应用到市场的最佳商业模式。
如果这些困难得以克服,中国式创新道路就会在一些领域取得根本性的突破,获得产业技术全球竞争中的均衡力量,进而建立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之间的互换共享安排。中国将形成引领未来的创新发展新动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型经济体之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引领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18ZDA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能源短缺与环境治理背景下中国工业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异质性有偏技术进步的视角”(71904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