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信息传播局联合沿黄九省区组织开展的“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近日启动。9月18日-20日,采访团一行赴运城、临汾等山西数个市县进行采访,实地感受一年以来山西沿黄河地区的新风貌,寻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解题思路”。
文化+旅游+一号公路=沿黄致富的“小康路”
黄河之魂在山西。“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呈现了中华母亲河博大胸襟和恢宏气度;尧舜在此建都,黄河岸畔流传的后土祭祀风俗,承载着源远流长的黄河农耕文明;从大禹治水到台骀治汾,形成了绵延不断的黄河治水文化。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时处处印刻着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烙印。
去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9月19日,采访团赴永济市考察。初秋时节,放眼望去,伍姓湖湿地公园水鸟成群;蒲津渡遗址上,四尊开元铁牛与两只萌萌哒的黄色卡通“铁牛儿”,进行着一场跨越1300年的“对话”;大街小巷挂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旗帜,一派热闹景象。
“近年来,永济旅游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连年保持20%左右的高增速。”据永济市市长黄亚平介绍,围绕全省黄河旅游板块总体布局,永济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强化宣传营销三方面发力。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沿黄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伍姓湖巡护路、大西高铁引道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大全域旅游循环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连年举办鹳雀楼诗歌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筹备中国农民丰收节相关活动,“奔向小康”环伍姓湖长跑赛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要想富,先修路。在山西全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文旅品牌的背景下,特别提出加快构建贯通城乡景区的全域旅游公路网,推进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设进度,这条公路也将永济、芮城等多个市县联系起来。
顺着芮城县境内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直走,沿途可以看到不少农副产品收购点,停下车到任意一家店可以挑选到莲藕、苹果、蔬菜和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公路两旁,形成了一个个微型生态特色农产品贸易区,让这条旅游公路不仅是最美风景路、网红打卡路,更是沿黄致富小康路。
“结合沿黄产业带,我们设立了36个农副产品收购点,为群众提供便捷销售通道。”据芮城县交通局局长李轩介绍,芮城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完全建成后,将成为带动沿线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将惠及全县7个乡镇24个行政村24余万人。
苹果+科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果”
产业兴旺,则民富县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今年的果子已经全订出去了,订价每斤2.6元。我家承包了6亩地种苹果,一年收入6万元左右,比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挣得还多。”9月20日,采访团来到山西有名的“苹果之乡”——吉县东城乡,果农赵智勇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家果园情况。
吉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经过近40年的发展,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果农人均收入达上万元。为持续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吉县东城乡也在想法子、蹚路子。
“如果管理得好,一颗苹果树30年都可以结出优质的果子,”与果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吉县果树研究所所长窦兴华说,吉县苹果从花骨朵到消费者的果盘,在果林里就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他举例,比如给苹果树剪枝,从哪里减掉最合适,都影响苹果的产量、口感和果树的寿命。近年来,通过政府安排的各种农技培训,现在八成以上的吉县果农都掌握了这些专业技术。
为了提高果树种植质量,吉县去年9月还与山西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建设吉县苹果试验示范站,同时在试验站建设吉县苹果大数据平台(智慧果园),探索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勘测果树的土壤肥力情况,进行合理施肥。
“目前,我们乡90%以上的耕地种植了苹果。通过打造苹果小镇,发展乡村旅游,成功走出了一条‘苹果+旅游’的致富新路。”吉县县长赵松强介绍,苹果文旅小镇位于东城乡社堤村,这里的纬度、海拔、土壤、温差、光照、空气质量均最适宜种植苹果,使得产出的苹果好看、好吃、好存,深受市场认可,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网红果”。
为了让更多的客人愿意“买单”,小镇还通过绿化旅游公路、建设乡村俱乐部等举措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而因旅游产业兴起的诸如红色教育基地、特色农家庄园、农耕文化及展馆等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让小镇走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网红果”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一川清水+两岸锦绣=汾河入黄画卷
9月19日,采访团来到汾河入黄口,探访河流生态,感受汾河巨变。站在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望河台上往下望,陆续有水鸟从河面上飞过,蜿蜿蜒蜒的汾河一路向西,款款投入“母亲”黄河的怀抱,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望河台上不时有媒体人感慨:“这里真是太美了!”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过度开发,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3年过去了,山西是否拿出了“超常举措”?汾河沿岸的生态治理对黄河安澜起到怎样的作用?
黄河和汾河在进入万荣境内后并行20多公里,在庙前村会合。可以说,庙前村国考断面是汾河水质的晴雨表,事关汾河两岸人民的生态福祉。如今,这个长期属于劣Ⅴ类的断面,已经退出劣Ⅴ类,稳定地达到了地表Ⅴ类水质,正在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在望河台的不远处,就是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内的设备正在高速运转着,设备上的一组组数据,清晰显示着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的变化。“我们实时监测这里的水质,及时掌握断面水质状况,把握水质变化规律。同时,对汾河乃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运城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党组书记、局长薛锋对采访团说。
近年来,立足汾河入黄口自然条件,万荣县秉持“高乔与低灌结合、花卉与草本结合、绿化与文化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和“乔灌花卉草搭配、山水林路景一体”的理念,汾河入黄口景区重点实施了沿黄荒沟生态修复、沿黄公路绿化提档和汾河护岸林三大造林工程,绿化总投资2863万元。
此外,为了提高滩涂土地的利用率,当地还因地制宜鼓励带动农户开展莲菜种植,正常年份亩均收入能达到1200元左右,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成片的荷塘美景还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而在汾河临汾段,汾河文化生态景区建设成为了“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上的龙头工程,景区分为上、下游生态湿地段和城区生态文化精品段。蓄水工程、生态湿地、休闲景观等的建成有效改善了城市的呼吸系统,增加了空气湿度;栽植150余种共计300万余株苗木,让这里成为临汾市的“天然氧吧”和“城市绿肺”;通过汾河经济带建设,充分带动工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发展,景区贯穿旧城与新城通道,促进南北外延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汾河成为了临汾客厅、城市绿肺,实现了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