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幸福东北】中国第一台CT从这里走出 23年初心如一
2020-09-27 16:2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1
听新闻

中国青年网沈阳9月26日电(记者 张瑞玲 实习记者 黄建东)“八千里路云和月,百天鏖战血与汗。”在沈阳市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中国青年网记者见到了飓风车载CT车模型。“这辆飓风车载CT车可不得了,在战疫期间,随辽宁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8000多公里、筛查患者数千例,成为救援队的头号战疫神器。”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CEO武少杰说。

7天研制雷神方舱CT 风雨驰援8000多公里

7天研发出雷神方舱CT;联合多家医院推出人工智能辅助筛查系统火眼AI;全面调动资源支援战疫,创造了3小时发机、18小时装机的闪电效率……

雷神移动CT模型(上)和飓风车载CT车模型(下)。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玲摄

今年1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在给全国放射技术人员的建议中明确提到:“19-nCoV肺炎早期影像诊断基本靠CT,而且是要薄层的多层螺旋CT。”CT成为病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东软医疗电子胶片体验中心。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玲摄

东软集团迅速给武汉市雷神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捐赠设备。这两所医院不仅可借助智能软件帮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还可实现各医院间的互通互联。必要时,还可通过东软医疗智能医学影像云平台沟通有效的诊疗方法,让分布各处的专家联合会诊。东软医疗飓风车载CT车继支援武汉后又相继支援绥芬河和吉林。

从无到有:“我们从不比别人差什么!”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医疗设备逐步增多。彼时,购买CT的价格非常昂贵,每台购买的费用大约为60至70万美金。1989年的一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价格不菲的“洋CT”突然出现故障。很多国内专家和美国工程师都无法修复,此时,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郑全录、李甲递两位教授凭借他们在计算机、电子、机械等方面掌握的综合知识,修复了“瘫痪”的CT,并大大提高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正是这次“CT复活事件”,引发了专家们一个更大胆的梦想——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CT!

东软医疗车间。资料图

1989年,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中心成立,国产CT的整机研发也正式开始。

“CT设备是最复杂的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之一,我们当时没有任何基础,图纸技术资料、人才及供应链资源都是缺乏的。国外厂商来到中国只是为了卖设备挣钱,他们既不会把核心技术分享给我们,也不会对购买使用CT设备的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培训,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一点一点地摸索研究,逐步掌握CT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时任东北大学教授的江根苗回忆这段难忘的创业经历时感慨道。

在国产CT的研发过程中,由于经费奇缺,配不起相应的仪器设备与测试模体,像球管打火实验,就只能用人眼直接观看球管阳极靶在加上高压电源放线过程中有无打火电弧,每次的系统软硬件变化调整后的调试放线扫描试验,项目组的十几个人就只能轮流上CT床接受射线扫描以获得图像验证调试效果。

第一台国产CT。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瑞玲 摄

“最初研发时有一个关键技术难题虽然反复尝试,但始终无法突破,我们大家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有天晚上休息,江根苗突然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工作,生怕到第二天灵感就消失了。

尽管艰难,但江根苗从没想过要放弃。“困难越大,机会越大。我们当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不比别人差什么,我们一定能成功!”

熬过艰难的时光,终于,在1994年,梦想照进现实,国产CT原型机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检测。

再上巅峰:进军世界超高端CT领域,23年终得如愿以偿

从1997年第一台CT获得SFDA认证算起,东软医疗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攀登,已历经了23个春秋,凝聚了无数人的青春年华。每一个东软医疗人的心中,都有一团不灭的火,就是攀上那座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峰。

而就在此前,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512层全景多模态CT——NeuViz Epoch无极,也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开始尝试登顶世界超高端CT领域的“珠峰”。

512层全景多模态CT——NeuViz Epoch无极。中国青年网记者张瑞玲摄

NeuViz Epoch 无极512层全景多模态CT,颠覆了传统宽体CT影像链中的矛盾,稳定条件下,保证“超速旋转”;“超宽覆盖”兼得超强的“伪影抑制力”;“低辐射剂量”与“高清图像”融为一体,以“大道至简”重构超高端CT。

东软医疗512层超高端CT的上市,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更在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无到有,从0到1,每一步都是无数东软人日夜兼程、辛勤付出、勇攀高峰的见证。披荆斩棘、以梦为马,在那无数个不能安睡的夜,他们用实际行动默然诉说着:使命必达,初心如一!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