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米日村搭上客运班车快步融入现代生活,秦岭深处下李村村民马军刚坐上客运班车喜笑颜开,太行山下崔家庄村的张宝祥约上老友“尝鲜”公交进城,南疆沙漠边的赛福力科瑞克村客运招呼站便利店生意红火,粤北青溪洞村张新妹坐上了学生专线……大江南北,农村公路村村相连、户户相通、交织成网,客运班线通村达镇、灵活多样、安全便利。
重庆市忠县丰收乡农村客运。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客运。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群众有序上车(拍摄于2019年)。
2019年年底,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今年8月底,我国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交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两通”目标的实现,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让几代人“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现实,为偏远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米日村村民排队乘车。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 供图
西藏米日村:探秘境客盈门
特约记者 刘布阳 曾军
米日村,是“莲花秘境”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北部一个以门巴族为主的建制村,村民世代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转弯处。对于米日村百姓来说,壮美、秀丽兼具的峡谷风光,曾经只意味着与世隔绝和寸步难行。
“没有通公路时,孩子们去林芝上学,家长要背上沉重的行李陪孩子步行到波密县,翻山越岭走六七天才能坐上车;村里有人生了重病去最近的县医院,要8到10个人轮换用担架抬,走上一整天才能到。”米日村党支部书记尼玛说,客运班车开通前,村民有急事到县城或林芝只能包“黑车”,往返一次要花费几百元,还没有安全保障。
尼玛讲述的辛酸往事,随着墨脱县通了公路和客运班车,永远成为历史。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通车,墨脱县终结了“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身份,米日村也通了公路;2018年年底,墨脱成立了公车公营的客运公司;一年后,当地开通了一条县际客运班线和两条农村客运班线,结束了“零客运”的历史;今年4月13日,又新增一条农村客运班线,米日村的孩子们外出上学再也不用家长陪伴了。
随着几代交通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雅鲁藏布江边的墨脱县通了硬化路和客车,撕下了“高原孤岛”的标签。
目前,全县共有5个乡镇、13个建制村的4793名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坐上了客运班车。三条农村客运班线运距最短的为7公里,最长的达65公里,财政补贴兜底,客运场站建设一步到位,客运车辆运行维护资金和人员工资有了保障,票价也极大地让利于民,让百姓走得安全、经济又舒心。
“莲花秘境”里的各族百姓正沿着平坦顺畅的公路、乘着方便快捷的客车快步融入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沿着波墨公路进入墨脱,通过农村客运班线去各乡村深度“探秘”。
农村客运班车还成为沿线村民增收的“方便车”。许多村民经常带着自家种的果蔬和从山里采摘的菌菇等特产,坐客运班车到县城售卖,返程时再捎回日常用品。村口的商店还利用客运班车为乡亲们代送小件物品。
随着“两通”目标的实现,百姓心中的渴望也不再仅仅是“走出去”。目前,米日村正在全力酝酿旅游项目,展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绝世美景,县里的文艺工作者为村民培训门巴族歌舞表演,作为发展特色旅游的“招牌”节目。有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已在自家开起了民宿、商店和饭馆。去年,米日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4万元,一些从事客货运输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铁热木镇赛福力科瑞克村通了客车。 特约记者 刘俊 摄
新疆赛福力科瑞克村:客站俨然成枢纽
朱鹏 特约记者 吴健
“自从村里通了客运班车,有了客运招呼站,每隔20分钟就有班车经过,到县城只要半小时,到隔壁的巴依阿瓦提乡赶巴扎,15分钟就能到达,我们现在出门可方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岳普湖县铁热木镇赛福力科瑞克村文化广场客运招呼站便利店店主克热木麦合木提说,候车的乘客络绎不绝,他的便利店生意更加红火了。
“以前到县城办事,要步行到镇客运站才能坐车,两三个小时能到县城就很不错了,出去一趟身心疲惫。这么一对比,变化真是太大了。”赛福力科瑞克村村委会干部热依汗古丽喀迪尔感慨道。
赛福力科瑞克村距县城27公里,距达瓦昆旅游风景区4公里。今年年初,该村正式开通客运班车,并设有2个客运招呼站和1个客货广场。安全便捷的客货运输带动了全村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美好生活的开始,离不开新疆交通的大力帮扶。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选派驻村干部刘俊到赛福力科瑞克村任第一书记。当时,该村贫困程度高达24.74%,全村351户1297人中有98户335人贫困,人均年收入仅5670元。
三年来,驻村干部深入走访调研,与岳普湖县交通运输部门协调谋划,先后争取项目资金上百万元,重新修建村道,建设客运招呼站和文化广场,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班线,并强化运营管理,依托便利的交通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人来车往,万象更新。依托便利的交通,赛福力科瑞克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今年全村种植了2292.6亩小茴香、868.6亩新梅、1308.7亩桃、258.4亩无花果、125.4亩金银花、630亩红枣,丰富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大丰收,外销十分便利。该村已实现全村脱贫,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12300元。
村民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农村客运招呼站等车(拍摄于2019年)。
四川廖店村:坐车赶场去
特约记者 朱姜郦
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的奔康大道上,一辆公交车平稳前行,从张场镇行驶至廖店村,用时不超过20分钟。车子到了廖店村村委会,70岁的谢广舟背着背篼下了车,连声感慨:“这车确实方便!以前我去镇上,从山沟沟里走路要2个多小时。搭摩托车,路弯坡陡,我这身体遭不住,来回还要30多块钱,钱包也遭不住。”
“因为村子偏远、山高路陡,我们吃了不少亏。”廖店村村民骆朝相也打开了话匣子,“路不通,客商上山收购农副产品,价格至少要低一半,我们自己把茶叶、土鸡等特产背下山去要花2个多小时,又苦又累,也不能保证卖上好价钱。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2018年1月,丹棱县交通运输局决定开通张场镇至廖店村的农村客运班线,经过老峨山区6个贫困村,打通村民致富奔小康“最后一公里”,让农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谈到这件大好事,廖店村第一书记肖俊杰竖起大拇指说:“车费只要8块钱,老百姓还可以用背篼带点农副产品,既安全又方便,应该点个赞!”
“我们的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为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丹棱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严忠宇说,秉承这一理念,丹棱县继续推进城乡公交服务,将运营线路拓展至5条,运营里程达76公里,投入40辆农村客运车辆。交通运输部门还因地制宜开通了乡镇至乡镇、乡镇至村委会的“赶场车”“上学车”,为特需人群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响应式”出行服务,解决了农村留守老人就医、学龄儿童上学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丹棱县在四川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客运“金通工程”试点工作,实施了乡村客运“1+1+N”服务模式,完成乡村客运“四统一”标识体系。截至6月底,全县所有乡镇均建有农村客运站,建制村农村客运覆盖率达到100%。
浙江余公岱村:远在深山有“小巴”
特约记者 秦虹光 通讯员 李海景 许志平
“早上乘‘康庄小巴’去城里,带上自家种的高山蔬菜去卖,卖完菜买点日用品,刚好赶上回程班车,真是太方便了。”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地乡余公岱村村民雷大妈开心地说。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大地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而余公岱村地处大山深处,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进村的路坡陡、弯急、狭窄,是景宁畲族自治县最后一批通客车的建制村。
为彻底解决山区群众出行难题,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在每个乡镇投用1至2辆身量小巧、适宜山地公路行驶的“康庄小巴”,通过“定时开行+电话预约”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群众出行。目前,全县21个乡镇(街道)累计投放“康庄小巴”33辆,惠及建制村121个、群众4.3万人。
山区乡镇常住人口少、总体客流量小。为解决客运企业后顾之忧,近年来,景宁县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考核奖励,发放“村村通”专项补助、车辆更新补助等方式,不断加大对农村客运的扶持力度。目前,景宁县已累计投入资金约2300万元,全力保障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农村客运不但要开得通,还要通得好。景宁县制定出台《景宁县康庄小巴运营管理办法》,规范进入、退出及运营规则,进一步保障偏远山区群众便利安全出行。当地交通运输部门每年专门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对农村客运运营情况摸底调查,对通村客车进行考核打分,作为年度“以奖代补”资金发放的依据;让乡镇和建制村参与农村客车考核测评,将属地乡镇的意见作为服务标准执行和财政补助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下李村村民拎着采购的货物上客车。高波 摄
陕西下李村:车通出门不再愁
记者 白秋薇
“自从今年通了班车,我送孩子上学40分钟就能到镇上。看病、赶集、办事再也不操心怎么去怎么回的事儿,还能经常捎带些山货到镇上卖个好价钱。”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城区通往下李村的客运班车上,下李村村民马军刚兴奋地同记者说,“以前出门直犯愁,现在去城里转一圈,说走就能走。”
华州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是省级贫困县。进入9月,核桃、板栗和松子都成熟了,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今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有了新变化。5月,华州区至下李村、东西坪村扶贫客运班线正式开通,渭南市1915个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全面完成。
下李村和东西坪村处于秦岭野生动物及大鲵保护区,公路临崖邻水、急弯陡坡较多,此前技术指标不满足通客车条件。在今年的决战决胜交通脱贫攻坚百日行动中,渭南市交通运输局将此问题作为挂牌督办事项,安排专人实地勘查调研,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推进会。根据部署,华州区交通运输局采取提升道路安全防护水平等措施,在达到基本安全通行条件的基础上,在这两个村投入9座小型客车提供运输服务,有效解决了华州区边远山区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等问题。
“我们村距镇上17公里,没通客车之前,村民出行主要靠摩托车,不会骑摩托就得走2个多小时。去市里办事更难,一天赶不回来,得操心住宿问题。”东西坪村党支部委员唐永红告诉记者,现在到市区办事可以当天往返,群众出行不再难了。
客运班线开通后,华州区交通运输局进一步督促客运企业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关,充分利用GPS等科技手段,强化对农村客运车辆和驾驶人的动态监管,让群众安全、舒心出行。
江西瑶里镇:瓷源茶乡好风光
程华
中午,一辆25座电动客车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汽车站发车,驶向瑶里镇游客中心。“瑶里镇山清水秀,植被非常丰富,不愧为‘天然氧吧’,即便从小就在这里生活,我依然看不腻瑶里的风光。”一路上,瑶里镇四村村民吴向东望着窗外的美景,怡然自得。
“虽然之前从镇上到县城也有车坐,但那是私人承包的车,不仅价格比现在贵上一倍,卫生条件也不好。”吴向东拍了拍座椅,“你看我们现在坐的车,既干净又安全,到了镇上,还可以直接转乘进村的客车。”
吴向东乘坐的是7座小型客车,车身统一印有“区域经营浮梁客运”字样,今年6月正式投用,为沿线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瑶里古名‘窑里’,因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浮梁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启华介绍,目前全县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率均达到100%,“最后一公里”的畅通,不仅让大山深处的老人孩子能够自由出行,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来,欣赏瑶里的好风光。
今年以来,为补齐交通短板,浮梁县在对全县交通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编制了“一环三纵四横二十连”全域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我们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农村公路主干道,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乡村公路毛细血管。”李启华说,目前已完成多条县域主干线公路建设,全面完成通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建设,实施窄路拓宽改造项目58.6公里、危桥改造项目32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47公里、25户以下自然村组组通项目79.8公里,在瑶里镇长明村、峙滩镇明溪村、鹅湖镇集源村建设道路38.2公里。
县域路网不断完善,浮梁持续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在满足农村群众出行需求的基础上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依托农村客运班线发展农村物流,以农村公路服务站和公路客货运场站为依托建立县域农村物流中心,开展县城至乡镇、沿途建制村的双向货物配送服务,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村运输网络。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皇寺镇崔家庄村农村客运。特约记者 陈红宇 供图
河北崔家庄村:约上老友进城转
特约记者 陈红宇 通讯员 赵棣
“公交车现在通到了家门口,俺能随时进城了。这不,约了几个老朋友,一起上城里转转。”秋高气爽,在村口等车的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皇寺镇崔家庄村村民张宝祥笑意盈盈。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张宝祥很少进城。“坐上新开的公交车进城,心里还挺激动。”不一会儿,公交车缓缓停靠站点,张宝祥和几个朋友脚步轻快地上了车。
9月,邢台至崔家庄606支线公交正式开通,线路全长30公里,每天6个班次。这是崔家庄村开通的首条乡村公交线路,沿线村民们也享受到了“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的便利。
今年以来,信都区交通运输局投资近4400万元对皇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原来破旧的水泥路面变成了6米宽的沥青路面,606支线公交同步开通。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潘杰说:“乡村公交开通以后,解决了学生进城上学,村民就医、务工不便的问题,确确实实畅通了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2019年,信都区完成农村客运改革,正式运营城乡公交,高标准建成了公交客运管理中心。目前,全区共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20余辆,开通了7条公交主干线和37条公交支线,日均发车140班次、运送旅客8000余人次;设置公交站点600处,山区乡镇公交覆盖率达到100%,建制村公交覆盖率超90%。
随着农村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信都区交通运输局通过“三个优化”持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计划新建便捷车站10个、公交站台600处,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出行需求。进一步优化公交网络,选择资源相对集中的山区乡镇作为试点,形成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各建制村和学校为站点的区域公交客运网络,实现干支线公交客运有效衔接,服务乡村振兴和山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加大公交司机及运维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提升队伍素质,为农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公交服务。
广东“乡村振兴号”客车开进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拍摄于2019年)。
广东青溪洞村:专线接送上下学
记者 林楚忠 通讯员 练越斌 黄奥兴
“我家住得比较远,以前每天要走很长的路搭车上学。现在有了学生专用接送车,上下学路上节省了很多时间,父母也更放心了。”9月7日,安全抵校的广东省韶关市大桥中学学生张新妹说。
张新妹家住乳源县大桥镇青溪洞村,距离学校近20公里。大桥镇到青溪垌坡陡路窄,普通中巴无法通行,以前张新妹只能乘坐非法营运的面包车,安全隐患大。在青溪洞村,和张新妹一样,每天为上下学而苦恼的学生有40余人。
顺应民意、摸准需求,贴合乡情、因地制宜,是广东全力推动农村客运发展的重要思路。在2019年全省19412个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的基础上,广东粤运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调研偏远村镇群众出行需求,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模式,打造“镇通村”农村客运,实施“一镇一村(乡)一策”运营模式;开通早晚班、节假日班、学生班、预约包车班等特色班次,按需配备了以5至7座车型为主、11至18座车型为辅的“镇通村”农村客车800余辆,覆盖省内超过310个镇、3100个村。
为彻底改善山区学生“上学难、回家难”的情况,粤运交通韶关粤运乳源汽车站主动与当地各镇村以及学生家长代表对接,掌握学生人数,合理调度“镇通村”农村客运,在指定时间段内安排学生班线,切实保障偏远地区学生上下学出行安全。9月开学季,乳源汽车站开通了8条“学生专线”,目前累计安全接送学生1100余人次。
“镇通村”农村客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拉近了镇村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我们将继续俯下身子、倾听民意、贴近市场,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出行保障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交通延伸美好生活。”广东粤运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禤宗民说。
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