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西部开发新脉动】苍山下 洱海边 大理这碗“生态饭”端稳了!
2020-09-29 20:34:00  来源:央视网  
1
听新闻

央视网消息:“我们的海菜花又回来了。”霁雨初晴,风光正好,走在洱海边的生态廊道上,映入满目的是蓝天碧水,青瓦白墙,耳边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自豪的感叹。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是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洱海流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增长,洱海污染日益加重,洱海“母亲”不堪重负,1996年,首次暴发藻类水华,透明度降至历史最低,部分水域首次出现Ⅴ类水质。

一度,洱海危急。“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实施了‘双取消’‘三推三还’‘三禁’等一系列措施。”大理州生态环境局大力分局副局长张庆文对记者介绍,2015年至2016年,大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实施了治污节水“七大行动”和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先后取消网箱养鱼11184箱、取消机动渔船2574台,“退塘还湖”4325亩、“退耕还林”7275亩、“退房还湿地”1706亩,以及禁磷、禁白、禁牧等。完成52公里生态廊道品质提升及沿线房屋风貌整治工作,稳步推进“1806”小镇建设。

截止2018年6月,构建了由10个污水处理厂、28座村落污水处理设施,3400公里管网,9.99万座农户庭院化粪池、314个库塘、2.39万亩湿地有机组成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覆盖了12个镇(办事处)、431个自然村,实现环洱海生产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经过治理,2017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6个月达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达Ⅱ类,2020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

2018年3月,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91.91亿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7.4km廊道主体工程建设,地形塑造337.3万㎡、污水管道安装21.07km、电力管群安装55.57km、苗木移植6.4万余株、乔木种植1万余株、草坪种植202.9万㎡、灌木种植30.44万㎡、老年步道13.8km,修复和整治生态搬迁区域房屋2421户。预计今年12月基本完成环湖129公里生态廊道建设。

大理“以退为进”,保护了绿水青山,保护了洱海、湿地,也保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多年前消失的海菜花重新浮在洱海上,行行白鹭又在洱海上翩翩起舞,生态廊道上美景美人相映成景。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地居民的付出与支持。

大理洱海县龙龛下登村村民张建春是全村“退房还湿地”的第一人,对他而言,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耄耋之年的父母亲。“老人对房子有感情,舍不得,我们就耐心地把政策、把保护洱海的好处慢慢说给他们听。”张建春说,在生态廊道建好后,父母每天都要到廊道上走一走,看一看,看到眼前的清澈干净的洱海,老人觉得,一个字,值!

“洱海保护才是保障未来美好生活的长久之计,我们愿意为保护洱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下登村刘霞是当地旅游业从业人员,她说对比之下,洱海生态的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廊道的建设不仅还湖于民,让老百姓更亲近洱海,环境的改善更促进了当地文旅业的发展,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空气清新,水质清澈,鱼跃花现,现在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张莉 杨兆荃)

标签:洱海;生态廊道;湿地
责编:戴雨扬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