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我的中国故事丨潘维廉:“我不见外”地记录中国发展
2020-10-06 15:47: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
听新闻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许许多多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生活、工作,他们是中国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厦门大学教授——潘维廉,他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这位在中国已经生活了30多年的外国人,了解并热爱中国,坚持通过写书的方式向世界分享中国故事。去年,他还行程近两万公里,到多个省市实地考察采访,见证中国人脱贫攻坚、迈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厦门大学教授 潘维廉:你好,早上好,这是闽南语,我是潘维廉,在厦门大学,1988年来厦门,热爱这个小岛,我在管理学院教书,我这个三十多年,我见证了中国人实现中国梦,有信心中国梦会成为世界梦。

潘维廉,美国人,1988年,他辞去在美国公司高管的职务,举家来到厦门。当时,很多亲友来信关心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于是,从1988年10月开始,潘维廉一直保留着写信的习惯。2018年底,《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精选了作者30年间写给美国家人朋友的47封私人信件,记录和展现中国的发展。

厦门大学教授 潘维廉:我1988年来的时候,我很快发现厦门中国根本不像我以前想象的中国,因为以前我了解都是通过西方的媒体,那个很有偏见。我在厦门的时候我看到西方的媒体做些报道,我自己很清楚是不对的,所以我写很多信就是给家里人和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是什么样的。如果要外国人了解中国,最好是让他们了解中国人,所以我写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写一些故事,他们的背景,他们的梦是什么样的。所以这对我爸爸的影响也大了,他一直看我写的信。后来最后一次看到他,2004年,我不知道他快去世了,他拥抱了我,他很少那样的,因为他是军人,他很少这样的,没有几次,一辈子没有几次,但是最后一次看到他,他拥抱了我,他说我终于了解为什么你到中国常住那边,你选对了。

这本书首发式后,潘维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随信寄赠了这本书。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回了信。潘维廉说这是一份莫大的鼓励,鼓励他继续同世界分享中国故事。潘维廉以鹭岛为圆心,一次又一次出发,探索福建、探索中国。迄今,他已陆续写了十多本书,介绍中国城市和文化历史。

1994年,为了解中国边远地区的改革力度,潘维廉买了辆面包车,花了三个月时间,行程4万公里,环游大半个中国。时隔25年,年过花甲的潘维廉再次出发,重温当年走过的地方。

厦门大学教授 潘维廉:我记得1994年怎么样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我可以再跑一次,我想再跑看一下变化怎么样。去年2019年去最偏僻的地方看一下,每一个地方都改进,都实现现代化,这个不简单了。我采访了很多农民,有两个农民,一个在宁夏,一个在云南,他们不认识,但是他们说的差不多一样的。他说以前我们没有希望,没有路,我们在这个偏远的地方没办法走出去了,不能找工作,如果种什么菜不能卖,他说没有希望,他说以前我们像井里之蛙,但是他们两个说我们现在能跑出来了。我说为什么,两个都说,他说因为政府了解我们情况,也关心我们。我听了这个我就感动。

潘维廉算了下,去年开车跑了近2万公里,比25年前少了一半的路程,他说一是因为路好了,二是进西藏的时候有火车坐了。

厦门大学教授 潘维廉:现在全国每个省都有高速公路,全世界的最高的桥,最好的桥大部分都在中国。以前从青海开车到拉萨什么都没有,现在那个铁路旁边都有路,好的路,也有很多高速公路,新的桥。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但是三十几年发展这么快,这么全面地解决这么多问题,是政府懂得怎么做事情。我三十多年看见中国发展,我最佩服的是完全是和平发展。也通过“一带一路”也去帮助其他国家,我二儿子和他老婆做医疗志愿者在非洲,最偏僻的地方他们看到华人在那边,就是建那个水坝、铁路、高速公路,那个港口这样的,太棒了。

现在,潘维廉总否认自己是“老外”,强调自己是“老内”,作为荣誉市民,他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中国城市参与国际评选,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不只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闽南话、闽南歌,他也能随口而来。潘维廉说最喜欢的歌是《爱拼才会赢》,看到身边努力拼搏、勤奋善良的中国人让他选择留在了中国,也继续吸引着潘维廉以“我不见外”的精神,记录更加繁荣美好的中国故事。

厦门大学教授 潘维廉:我会写更精彩的故事,不是因为我写书写得很精彩,而这是写中国,中国的故事就很精彩。

(总台央视记者 赵晶 张煜 子淳 福建台 厦门台)

标签:
责编:贾晓君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