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0月16日电题:疫情之年,中国丰收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王建
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粮食供应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夏粮已丰收,当前从南到北,秋粮迎来“丰收季”。专家表示,疫情之年,中国全年粮食丰收,不仅确保14亿人的“饭碗”,增添抗疫和发展底气,还为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作出中国贡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夏粮产量为1.43亿吨,同比增加121万吨。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继夏粮、早稻丰收之后,秋粮丰收也已成定局,中国全年粮食产量预计有望增加,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水平。
眼下,中国秋粮进入收获高峰期。收割机驰骋田间,描绘出喜人的“丰收图”。
黑龙江省富锦市长安镇一块稻田正在收割。新华社记者 王建 摄
近日,四台收割机开进黑龙江省桦川县玉成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很快这里的装粮车就被装满了水稻。今年这家合作社种了8000亩水稻,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说,尽管春耕时遇到新冠肺炎疫情,临近收割时又遇上3场台风,但仍迎来丰收。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夏伏旱和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影响,丰收来之不易。
赵德山准备农业生产时,正值中国疫情严重之时,当地政府给他开了运送农资的绿色通行证,保障了农资及时到位。今秋台风过后,他又带领人员及时排水,水稻倒伏并不严重。“加上七八月份水分、光照条件比较好,水稻成熟度好,今年亩产比去年高100多斤,要没台风,产量会更高。”赵德山说。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种植户范传辉的玉米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旁边粮食收购企业的一台接粮车装满玉米后开到烘干厂,过秤后直接卸粮。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收获的玉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玉米收获和出售是一条龙服务,脱粒在田间,交易在地头,不用运到家,就把卖粮钱拿到手。”范传辉今年种了150亩玉米,每亩效益达到500多元,种粮纯收入7万多元。
中国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消息,今年中国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基础。
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种植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夏玉米长势好于常年。总体来看,今年中国粮食生产形势不错,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总体平稳,粮食安全有保障。
还在年初,中央就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求“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并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此外,近年来中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粮食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也为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粮食丰收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许多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秩序面临严峻挑战,饥饿人数不断增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家机构联手编写的最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可能导致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正在收割水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定地承担起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任——立足自身,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放眼世界,积极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粮食丰收,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今年再获丰收,14亿中国人有能力将“饭碗”装满中国粮食。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中国夏粮、秋粮丰收犹如“定海神针”,增添抗疫和发展底气,在满足自身粮食需求、减少口粮进口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小麦、大米出口,减少全球饥饿人数,为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作出中国贡献。
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去年9月,中国就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了为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纳米比亚3个南部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的协议,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不足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发送
全部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新华社客户端提供的所有原创内容与设计均受相关法律保护,为新华社客户端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新华社客户端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我们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