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澜沧江畔脱贫记
2020-10-19 16:41:00  来源:经济日报  
1
听新闻

澜沧江正源扎曲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这里平均海拔4400米以上,是深度贫困地区。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推进,人们从昔日外迁到逐步回流,从深陷“穷窝”到搬进“福窝”,从非遗文化到非遗文化生产力,牧民生活悄然变化。

合作社让牧民“抱团致富”

图为风景秀丽、生态优良的甘达村

从玉树州玉树市结古镇出发,沿着308省道行驶20多公里,就到了玉树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甘达村。

在路边最显眼的位置,是村民们富裕的起点——甘达利众专业综合合作社。这里有超市、养殖基地、炒面加工坊、冷库基地、手工制衣作坊、喜宴大厅、宾馆等。

2010年5月,合作社成立。过了几年,甘达村从75户贫困户中选出131位村民,采取合作入股的方式,以人均6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为基,充分利用村子交通区位优势,实施“商品销售”产业扶贫项目,成立了一所百货超市。

2016年,超市盈利30余万元;2017年为村民分红60万元;2018年分红65万元。

一进超市,玉树市扎西科街道办办公室主任桑旦兰周就从门口的货柜里拿出一串“恰日恰当”。

“这个是拴牛用的,成本3块钱,家家户户都要用。我们让那些无法外出打工的人在家生产,合作社统一5块钱收购,再6块钱销售出去。只要你有时间做,每月能收入1500-2000元。”桑旦兰周算得起劲,笑得满足。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合作社找到适合的岗位。桑旦兰周介绍,年轻人可以通过参加缝纫培训班制作藏袍,一件能挣45-50元,质量好的话还能挣到70元;表达能力好一点的,可以去当服务员,因为我们有自己的餐饮业和度假村;对于只会放牧的村民来说,开发了“生态马帮”文化旅游项目,让外地游客体验最原汁原味的草原生活,一个牧民带一个游客,一天能挣300元。

超市的后面,是一间大房子,从里到外透着喜庆,每把椅子都套上了大红的椅套……“这是我们合作社的喜宴大厅。”桑旦兰周说,这个喜宴大厅经营起来也有门道。

“在没有喜宴大厅之前,村里人一般选择到二十多公里外的玉树市区办喜事,一桌就得888元起步。而在喜宴大厅,一桌只要488元,每桌能坐10个人,并且还提供‘一条龙’服务,饮料、肉等食材在村里的合作社就可以买到。”桑旦兰周说,合作社还组织村民当演员来喜宴现场演出,每人可以多挣100元。周边的村民也来这里办喜宴,如果太晚了回不去,大厅后面还有宾馆可以住宿,这又是一笔收入。

桑旦兰周表示,喜宴大厅一方面可以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把村里人聚到一起,便于村里的干部和村民开会,逢年过节也能一起唱歌跳舞,可以说,喜宴大厅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层出不穷的好点子让村里人脱贫致富,“闲不住、不能闲”的甘达村人,靠着双手让幸福生活更加稳固。在村支书群才仁提供的收支明细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2019年,合作社超市净收入113余万元;糌粑磨坊净收入约2.1万元;度假村净收入2.86万元;喜宴厅净收入10万元……这几年,合作社共解决本村88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8618元。

如今,不少村到甘达取经,把这种发展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归纳为“甘达模式”“甘达经验”。这个玉树草原上宁静村落的小康之路正稳步向前。

“搬”出美好生活

位于澜沧江源头核心地区的杂多县扎青乡达青村,平均海拔达到4500米,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能靠什么?

对尕松义西来讲,生存都是大问题。

尕松义西曾经生活在达青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分家后没有牛羊,而且每年采挖冬虫夏草时也采不到几根,几乎没有虫草收入。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建房,尕松义西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只能挤在帐篷里。

为改变“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尽管杂多县面临江水、背靠大山、地无三尺平,城市建设土地供应十分紧张,但县里还是拿出新城区最好的一块地,投资1.42亿元建设了两个易地搬迁小区——“牧人希望家园”,对全县711户3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小区水电暖都齐全,入户还配备了综合服务社、文化生活广场,成立了物业公司。

2016年,尕松义西也搬进了这里。进了县城,政府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生态管护员,保护他过去居住过的地方。“生态管护岗位每年有2.16万元的固定收入。搬到县城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也更方便上学了。”尕松义西说。

除了政府安排,尕松义西自己还在扶贫物业公司找了份维修工工作,一个月收入1500元。2018年,他开了一家服装店,每年稳定收入近3万元。如今,尕松义西住在“牧人希望家园”,两室一厅,80平方米的房间暖意融融。

图为尕松义西和妻子

自从成为生态管护员之后,尕松义西的生活也渐渐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现在回之前居住的地方,能看到很多以前看不到的野生动物,比如黑颈鹤、金钱豹、棕熊等。”尕松义西说,还有很多人捡拾垃圾,保护草山,大家都想尽力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非遗+扶贫”闯出新路子

囊谦县曾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经贸繁荣,历史上作为玉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00多年,有着“先有囊谦后有玉树”的说法。

然而时过境迁,海拔高、距离远给这片土地的发展带来重重障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影响,当地农牧民收入甚微,只能靠政府补贴和挖虫草过活。

不过,白玛群加没有被现实困境打倒。因为对藏黑陶文化的崇敬,对家乡父老相亲的牵挂,他用藏黑陶技艺带领牧民们闯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图为藏黑陶

白玛群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囊谦藏黑陶传承人。多年前,白玛群加制作的藏黑陶就已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非遗。2006年,他创建了藏黑陶工艺厂,主要招收当地贫困户务工,因为白玛群加技艺精湛,订单也源源不断。

“上班第一天就有工资,每月能挣五六千元。”当地贫困户找到了除采挖虫草以外的经济来源。

目前,囊谦藏黑陶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当初家庭式制作、“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藏黑陶,逐渐从深山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白玛群加说,目前为止他教过的徒弟有1773人,学成后有的留下来继续工作,有的自立门户,办起产业教做藏黑陶,带领更多人脱贫增收致富。

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囊谦藏黑陶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囊谦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江才桑宝说,把非遗的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白玛群加创办的黑陶工艺厂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在培训人才、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实现创业或固定就业的达170多人。

今年4月,青海省政府发布公告,包括玉树州囊谦县在内的17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

非遗扶贫成为扶贫新亮点。振兴藏族传统工艺,既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发挥文化作用,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孙昌岳)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