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去餐馆用餐后,剩菜不打包,请客的人大手豪气一挥,理直气壮:“这桌菜我埋单了,就算浪费,也是出我自己的钱。”甚至在网络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
然而,新近出炉的《餐饮浪费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表明,城市居民的餐饮浪费会导致水资源、土地资源浪费,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和氮足迹、生态足迹等。
换言之,餐饮浪费,绝不只是在“烧个人的钱”,更是在伤我们共同的环境。
这份由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共同开展的研究认为,餐饮浪费会对间接资源、环境及生态效应产生影响,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方面。
大型餐馆人均浪费量最高
我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量有多大?
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年餐饮食物浪费大概1700万~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是基于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座城市实地调研测算而来的。
依据《报告》,从地域上来看,人均餐饮浪费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中心、人口密集区,也是餐饮浪费的主要区域,每年餐饮浪费量约为700万~750万吨。
从浪费的食物结构来看,蔬菜类食物人均浪费量最高,约为每餐每人27克,占总浪费量的29%。紧随其后的是主食25%和肉类食物18%,浪费比例最低的是水果和奶类,只占1%和0.2%。
从餐馆类型来看,餐馆规模越大、食物浪费程度越严重。大型餐馆的人均浪费量最高,为每餐每人132克;小型餐馆人均浪费量相对较少,为69克;快餐的人均浪费量不足整体平均水平的一半,为38克。
研究人员分析,大型餐馆的朋友聚会和公务、商务聚会比例高于中小型餐馆,而这两种就餐类型在点餐时,更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加之就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酒水饮用,减少了其他食物的食用,所以食物浪费现象更严重。
餐饮浪费,既烧钱又损环境
餐饮浪费不仅是食物本身的浪费,更意味着食物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中投入的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等。
研究认为,城市居民人均每餐浪费了0.22m3水资源、0.24m2土地,产生了0.34kg温室气体排放、4.88g氮足迹和1.5ghm2生态足迹。
餐饮浪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体现在餐厨垃圾处理环节。目前,我国餐厨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资源化处理、焚烧和填埋。研究分析了“预处理+厌氧发酵”技术、焚烧、填埋等不同处理技术路径下处理餐饮浪费的环境影响。无论采用哪种处理方式,都会产生污染物,增加环境负担。
除了环境账,还有经济账。
仅就供应端来说,城市居民餐饮浪费的平均经济损失就达1.52元/人/餐。积少成多,考虑到东、中、西部地区每年的餐饮浪费量,这3个区域的餐饮浪费经济成本皆可达数十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为29.5亿~46.2亿元。
如果再考虑餐厨垃圾处理的经济成本,那么,光是东部地区就需要再多花14亿~15亿元。而就全国来说,如果都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技术,全国餐饮浪费的处理成本将达34亿~36亿元。
多途径推进引导绿色消费行为
杜绝餐饮浪费需要社会体系的“革命”,需要多措并举、多途径推进,促进餐饮消费从认识、行为、习惯上进行调整。
研究建议,加快推进制止餐饮浪费立法,健全制止餐饮浪费有关的行业固定押金、财税激励等制度,完善监督举报奖惩机制,开展针对餐饮浪费的社会倡议等,引导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例如,统筹考虑我国不同区域、食物结构和餐馆规模,采取不同的管理和措施,鼓励餐馆实施推行小份菜或半份菜等。
这个研究传递出一个信息,“制止餐饮浪费,实际上是与生态环保工作很有相关性的。减少餐饮浪费,也是具有生态环境效益和减碳效益的,不仅能减少污染物,还有利于生态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对环保是利好的。”《报告》第一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研究员认为,推动减少餐饮浪费,也是环保工作的任务之一。
此外,报告还建议,将餐饮浪费作为考核指标纳入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等考核中,进一步引导绿色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