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陕西安康市联沟村兴产业拔穷根,让村民富起来——“村里也能干成大事业”
2020-10-28 12:05: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鸡刚叫,刘坤秀赶羊上山,钻进霏霏雾气。路上,刘坤秀掰起指头,“拌料、赶羊、锄草……要干的活真不少,不早起咋能行?”

刘坤秀是陕西省安康市洄水镇联沟村村民,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年,刘坤秀的生活笋子变竹——节节高,一如联沟村近年来的变迁。

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的联沟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如今,脱贫攻坚,山乡巨变。路通了、网联了、业兴了、人富了。截至目前,联沟村204户631人全部脱贫,彻底甩掉了穷帽子。

加强基建,人才回流

见到村民温纪伦时,他正要下山寄快递。作为村电商中心负责人,老温是个热心肠,谁家有山货想出手,他都帮忙卖。温纪伦说,“茶叶、魔芋、蜂蜜、腊肉……山里农货在大城市紧俏得很!”

山村兴不兴,看路行不行。从2015年开始,联沟村前后共投入23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村新建村组道路8公里,道路硬化7.58公里,完成电网升级改造,4G网络覆盖全村。

看到村子换了新颜,去年,在外经商的温继刚“猛打方向盘”,转了180度弯,把小汽车开回了山梁上的老屋。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他承包了几十亩茶叶、20亩李子树,还养了一些家畜、家禽。开了十几年砖厂的他,安心回来重新当个农民。

温继刚说,“我这是‘二次创业’。现在一个电话,肥料运到家门口,比我自己下山买往回扛还便宜。如今,村里也能干成大事业!”

一村多品,因地制宜

夕阳收尽最后一丝光亮,贫困户陈春明才回到家。他说,以前马刀梁这片荒山杂草丛生,地薄没人耕。

陈春明记得,2017年春节后的那个雨天,在外创业的老乡陈传银跟6组的村民们都挤在陈传银家,商量土地流转。

“基础设施好了,荒地也能搞产业!”陈传银的话说得大伙心热。村里的桃园一建成,陈春明承担起了看护工作。“我拿‘年薪’,一年一万八,还学到不少种桃经验。”陈春明说。

联沟村不仅有“甜果子”,还有“蜜罐子”。“你看,这个大个儿,就是蜂王……”贫困户蔡英翔仔细听着钟少江的讲解。当地甜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少江介绍,“针对贫困户,600多元的蜂箱,贫困户只用出150元,村集体出150元,剩下的企业垫付。如果蜂蜜卖不出去,合作社还会以每斤50元的价格收购。”蔡英翔说,“赚的是踏实钱!”

联沟村从产业一片空白,到茶叶、冬桃、蜂蜜、魔芋等漫山遍野地次第开花结果。村民感慨:“这么多门路,还怕‘撵’不走穷?”

“都说扶贫要‘一村一品’搞产业,我们这穷山坳,一品哪够?必须多管齐下,多产兴村!联沟村‘一村多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正是洄水镇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缩影。”洄水镇镇长郭生堂说:“洄水镇因地制宜,实施百亩流水养鱼基地、千亩冬桃园、万亩精品生产茶园等特色产业‘百千万’工程。我们从绿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银山!”

勤学苦干,提质增产

刘坤秀话少,在她不多的言语中,“只要人勤快,过得差不了”是经常听到的一句。

2014年,刘坤秀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年在外打工10年,存款只有2000块。”刘坤秀说,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次次上门鼓气,她才跟丈夫下定决心,“扶贫干部把门槛都踏坏了,人家带着咱跑,可脱贫还得靠自己。”

帮贷款、送技术,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刘坤秀逐渐摸到了门道,自己琢磨的同时,主动上网学习相关知识,成了养羊能手。现在,刘坤秀已经是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上门“拜师求技”的人络绎不绝。她说:“朝前看、朝后看,咱要踏踏实实干。”

村领导班子也注入新血液。去年,原是做茶企的金德孝当选为联沟村村委会副主任。他说:“天天跟大家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是乡亲也成了乡亲。”

今年,金德孝入了党,现在,他觉得担子更重了。“我们不仅要让原有产业提质增产,还准备再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山羊养殖合作社。山脚、山腰、山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未来啊,联沟村遍地是金!”

汗水浇灌脱贫硕果(记者手记)

眼下正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深入一座村庄,便能寻觅到中国脱贫奇迹的密码: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山大沟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山乡巨变,硕果累累,每一个平凡家庭的改变,都是村干部和村民用汗水一点一滴浇灌出来的。

实际上,摆脱了贫困的群众,日子越过越美、腰包越来越鼓,就是新时代最美的注脚之一。

本版制图:蔡华伟

标签:
责编: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