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评论员 刘婵
最近在读的书很有意思,是一对夫妻各自的自传。丈夫是人民大会堂钢结构设计者、享誉世界的钢结构大师李瑞骅,妻子是中国第一部英文建筑杂志创办人、共和国第一代知识女性张珑。
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和麻烦,总能熨平情绪、适应和改善生活,去哪儿都能尽力用自身力量改变一些现状,月到风来,水流云在,是这对夫妻的生活和相处之道。时代和运势倾盆而下的那股力量,谁也躲不了,何况是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他们。当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他们为何愿意从海外归来?因为这个平台可以施展能力,又可以结合很多元的目标,大国小家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坚固的爱国信仰。
爱国就是如此,是经历世事,又不被世事过于刺痛随后麻痹,永远热爱生活。前段时间,河南“95后”姑娘麦小登成了网红,这个农家女孩拍摄了300多条短视频,开老式拖拉机收麦子、背着药桶给玉米打农药、骑三轮车卖西瓜,用镜头记录她和父亲的乡村生活。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与热爱。像麦小登们一样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已深刻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里。
最好的爱国是做好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生活中有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就像最近流行的一种人设叫“弄弄子”;有人“困守一亩三分地”,在岗位职责内打转转,日复一日简单重复自嘲是“打工人”;也有人“板凳甘坐十年冷”,在一线发现问题并寻找办法,在勤勤恳恳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你会怎么选?不要认为这只是个人选择无伤大雅,如果每个人做事大差不差,放到一个行业就少了一分创新能力,“中国创造”的品牌与竞争力就会差之千里。
爱国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在日常的点滴里。最近几天,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不停地说“种花家”,问了老师才知道,这个词是“中华家”的谐音,出自一部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爱国主义动漫,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慢慢学习了国庆节、五星红旗、抗美援朝等知识。这启示我们: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凝神静气,哪怕是休闲娱乐、亲友欢聚之时,也未尝不能在轻松互动中,彰显国家意识,表达爱国之情。
当然,也不能过分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小情小爱中,热衷娱乐八卦、张口闭口小道消息、邻里是非,却对国内外大事、公共利益漠不关心。读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写给子女的信,不仅有“舐犊情深”本能的“小爱”,更饱含教育孩子们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相联系的“大爱”,他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子女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兴旺联系起来。还有许许多多党员干部,面对艰苦工作环境无所畏惧,忘我工作无怨无悔,爱民奉献情深无限,支撑他们的都是永恒的信念和大爱的力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深沉,更会爱得得体。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继续热爱这个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能够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乐此不疲。因为热爱,一定不能辜负,就像余光中所言:即便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萦绕着那片厚土。因为深爱着那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