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熟了,他却走了。
他一米六几的个头,清瘦干练,脸庞黝黑,常戴一顶鸭舌帽,声音富有磁性,温文尔雅让人如沐春风。
他创立西藏第一个青稞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实验室,每年下乡100多天,行程两万多公里,协同上百位科学家并肩奋斗。
他谋划建设了西藏唯一的区外科学试验基地——青稞育种加代与扩繁(元谋)基地,将青稞育种年限从12-15年缩短至7-8年。
他通过新品种培育,累计推广青稞良种818万亩,实现青稞增产19.06万吨、增加秸秆草产量22.87万吨、社会经济效益达27.37亿元,惠及上百万农牧民。
他牵头组织了4次农牧科技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一点点地让我国青稞基础研究进入国际视野。
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他像一粒青稞种子,无怨无悔地扎根在世界屋脊的土壤中。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日土县调研途中,车祸夺走了他55岁的生命。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
报国之志融入奋斗
“是党的政策让我从一个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西藏需要我,我应该回国!”尼玛扎西说。
故事还得从1966年说起。当年4月25日,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一个农牧民家庭,兄妹5人,他排行老三。
小时候,尼玛扎西同其他小伙伴一样,都要帮家里干农活,他做起了放羊娃。每次放羊,他都把羊群赶得很远,因为山的那一边有所学校,未入学的他可以蹲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没纸没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
母亲得知此事后,就对尼玛扎西说:“既然这么爱学习,你就去上学吧。”就这样,9岁的尼玛扎西正式踏入了梦寐以求的校门。
次仁贡觉是尼玛扎西的小学同学,他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学校离家十多公里,往返学校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同学都没坚持下来,而尼玛扎西却风雨无阻。当时他是班里的尖子生,连跳两级后以优异成绩考上扎囊中学。
读了两年初中,1981年,尼玛扎西再次跳级考上西藏民族学院预科班。1983年,17岁的他金榜题名,顺利考入西北农学院,专修农学。
这个抉择源于尼玛扎西幼年时的一个心愿。
杂玉村地少贫瘠且缺水。“青稞秆矮,穗粒也瘪,有时只能喂牲口,亩产只有75公斤。”尼玛扎西曾说,因为青稞收成不好,家人就只能靠制作陶器,用毛驴驮着它到相邻的琼结县换粮食,以解决口粮问题。
“我很小就盼望青稞能长得好、产量高,好让父亲和哥哥不用再为口粮四处奔波。”尼玛扎西心里也产生过疑惑,“家乡为何无法种好青稞?”
这最初的疑问指引着尼玛扎西走上青稞科研之路。
在大学期间,尼玛扎西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即便生病住院,他依然保持原有的作息时间,克服病痛,刻苦学习英语。他说:“改革开放了,要想和世界接轨,英语是少不了的,多学会一种语言,总会有用处的。”
机遇来了。1985年,尼玛扎西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当年,他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一年;1991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1992年,获得前往加拿大进修深造一年的机会。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尼玛扎西仍是一个佼佼者。导师通知他留下来攻读硕士研究生,尼玛扎西格外欣喜。正在这时,单位来信要求他学成回国。
尼玛扎西没有犹豫,毅然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决定完成进修任务后立即回国。尼玛扎西的决定令导师惊讶,但导师还是理解了他的报国之志。
回国后,尼玛扎西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都融入到工作中。之后他嫌自己学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1995年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他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
2000年,博士毕业的尼玛扎西受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之邀,前往尼泊尔加德满都开展研究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尼玛扎西再次面临抉择。在山地中心,已经取得不俗成绩的尼玛扎西,突然接到时任西藏农牧科学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的电话:“尼玛,现在西藏缺乏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我特别希望你回来,你能不能考虑一下……”
当时,西藏的科研基础条件比不上国外,而且工资收入只有国外的1/10。然而,尼玛扎西却回答得很干脆:“书记,我愿意回去。等我把这边手头的科研项目处理完,马上回国!”
2002年冬天,尼玛扎西回到了西藏农牧科学院。
这些年,时常有人问起尼玛扎西:“回国你后不后悔?”但他总是微笑着摇摇头:“单位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尼玛扎西的大学同学欧珠说:“尼玛扎西总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本来一分钱学费也拿不出,直到碰上这么好的时代,能够在学校免费学习,将来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国家。他做到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潜心育种端牢饭碗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拉萨河畔开垦出一片农业试验田,播下了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标志着西藏农业掀开崭新一页。
青稞是西藏种植较为普遍的农作物,是西藏农牧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之一,但长期以来青稞产量一直不高,乡亲们的口粮都成了问题。
“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尼玛扎西暗下决心要为乡亲们培育出优质高产的青稞新品种。从1985年开始,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育种研究上,组织实施了春青稞优良品种选育和冬青稞优良品种选育项目研究。
青稞育种是一项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尼玛扎西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矢志不渝。
主攻青稞茎秆弹性与抗倒伏品种选育的那几年,尼玛扎西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长年累月奋战在试验田,对成千上万的育种资源和后代材料进行详细观察鉴定,记录哪个品系在什么生育期长势优异以及其他值得关注的重点。
“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种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织中度过一年又一年。育种工作在于扎实的付出,同时又有偶然性,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尼玛扎西说。
2006年是关键的一年。在日喀则市白朗县青稞试验田,尼玛扎西发现了理想中的青稞品系:“籽粒、颜色、株高都非常好,一见钟情。”
后来,尼玛扎西以这株青稞苗为基础,反复进行各种试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具有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
“藏青2000”具有产量高、产草多、籽粒白等优点,2013年通过自治区级品种审定,当年就推广种植逾10万亩,平均亩产增加26公斤。
尼玛扎西的家乡杂玉村,也从这一新品种中受益。村干部介绍,过去杂玉是个缺粮村,现在村里发生了巨变,家家粮满仓,不仅不缺粮,还能增收致富。
尼玛扎西深知,新培育的品种在种植几年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品种退化现象,这就倒逼科学家不断培育新的良种进行更换。
而今,在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3号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黄璀璨,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
在尼玛扎西眼里,“13-5171-7”犹如自己的孩子。他预测,它的产量潜力每亩在400公斤左右。不出意外,未来几年“13-5171-7”将替换“藏青2000”,成为西藏青稞的第4代主栽品种,在全区及周边藏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精准研发和品种创新是农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今后要选育好品种,需在基因层面深度研究,挖掘优良功能基因。”尼玛扎西说,每个基因控制每个性状,技术上必须先定位,这是现代粮食育种的方向。
基于此,尼玛扎西将目光锁定在青稞基因组学研究,牵头启动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组测序、西藏青稞起源与进化以及青稞高原适应性研究。
2012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从1500多个地方品种中,筛选出最古老的青稞品种“拉萨勾芒”,以此为重点开展西藏青稞全基因组测序与重测序。
令人惊喜的是,2015年,尼玛扎西团队绘制出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组精细图谱;2018年明确了青稞起源于东方大麦,并通过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尼泊尔传入西藏东南部,确定了青稞的原产地和进化路径;2020年首次明确了青稞耐低氧、抗寒和抗旱等360个高原综合适应性的特异基因。
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西藏农业科技创新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其中高原适应性生物学机制研究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了青稞。尼玛扎西像一块巨型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科技英才。
人才集聚后,尼玛扎西干了一件大事: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多方协调努力,2016年12月,西藏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尼玛扎西担任实验室主任。
“在尼玛院长的指导下,我主攻方向是冬青稞,要在西藏大范围区域性实现一年两季,一季青稞、一季饲草。这对西藏农牧民来说现实意义巨大。多年研究下来,目前已在海拔4100米试验。在不久的将来,我将实现尼玛院长的愿望。”尼玛扎西的学生、西藏农牧科学院副研究员达瓦顿珠说。
“尼玛扎西了不起!”西藏农牧科学院研究员禹代林说,从事青稞育种35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适合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地区的青稞新品种16个,研制了12项西藏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为西藏农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更让我国增加了青稞育种创新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由于业绩突出,尼玛扎西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区域科技创新奖、“三区三州”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个人、全国出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授予“全国农业杰出人才”称号。
以尼玛扎西的专业学识和对西藏农业的贡献,参评院士是众望所归。今年初,按照有关部门要求,院里帮尼玛扎西准备好了材料,可他婉拒了:“在青稞育种方面,我还有很多事要做,申报院士的事先搁一搁吧,今后有的是机会。”
“在我看来,个人的荣誉、金钱、权力都比不上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我要把自己的梦继续做下去,不断选育出被农牧民说好的青稞优良品种,带领团队创造新的育种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尼玛扎西道出了朴实的心里话。
青稞富民彪炳史册
“农牧民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老师,谁要是说农牧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农牧民不喜欢新技术,我就要骂这人愚蠢!”尼玛扎西不止一次说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不是看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造福百姓。”
此话并非空穴来风,缘于“藏青2000”的推广。
2013年4月初,尼玛扎西来到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见到村党支部书记普琼的第一句话就是:“书记啊,我给你提供一个新的青稞品种,你有没有信心把它种好呀?”对此,普琼心里犯起了嘀咕。
“这个新品种产量高,种好了每亩可增产25公斤以上;抗病虫能力强,使用农药少;抗倒伏,籽粒较白,做成糌粑或面条品相很好。”尼玛扎西解释说。
思虑再三,普琼决定试种。作为推广“藏青2000”的重点村,当年5月初,在尼玛扎西的精心指导下,金嘎村试种了50亩。
“望果节”后收割时,村民发现“藏青2000”完全具备尼玛扎西所说的优良品质,从中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增强了生产的劲头。
2014年,“藏青2000”在金嘎村的种植面积增至500亩。2015年,“藏青2000”在全乡推广。现在,“藏青2000”平均亩产390公斤左右,大幅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在尼玛院长的帮助下,这几年全村累计销售‘藏青2000’良种57万公斤,带来现金收入345万元。我们村的5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藏青2000’实现脱贫致富。”普琼说,“全村百姓的生活,因为青稞种植而发生了变化,几乎家家买车、买农机、住新房,就连村里妇女戴的饰品也明显多了起来。”
“2019年8月,院长带我去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试验田看了青稞新品系‘13-5171-7’,他说‘13-5171-7’具有显著优势,让我们试种50亩看看。就这样,去年全村试种了50亩,很成功,今年又试种了500亩。”普琼说。
今年8月11日,为了切实掌握新品系的收成情况,尼玛扎西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日喀则市白朗县、江孜县“13-5171-7”原良种种子扩繁点现场测产,在金嘎村特别叮嘱技术人员:“粮食收获时,一定要做好标记,切记收好良种。”
“尼玛院长的话我铭记在心。现在我的测产数据出来了,每亩实际产量857斤。‘13-5171-7’粮草双高,且饲草品质好。我很想向尼玛院长报告这些好消息,但再也见不到他了。”巴扎乡科技人员索珍哽咽着说。
金嘎村只是个缩影。在推广“藏青2000”的那些年,凡是种植“藏青2000”的地方,尼玛扎西都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从未缺席。他常对团队的人说:“咱们有了好品种,也得有好技术,更要把好技术挨家挨户传给农牧民。”
“他把农牧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只要有时间就扑在农田里给大伙儿讲技术;他把青稞富民事业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任劳任怨。”禹代林说。
事实证明,尼玛扎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表示,自2013年在全区示范推广“藏青2000”以来,累计种植面积330多万亩,综合估算,农牧民增收7亿多元,有效促进了西藏粮食产量突破100万吨、青稞产量突破80万吨,成为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尼玛扎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研究青稞增产的问题,又要研究青稞助农脱贫增收的问题。要想二者兼顾,就得延长产业链。
然而现实情况是,西藏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底子薄。长期以来,青稞加工转化率仅10%左右,存在产业链条短、市场竞争力弱等短板。
怎么办?经过多次到重点产区、龙头企业调研后,尼玛扎西牵头成立了农产品开发与食品科学研究所,建立国内首个青稞加工技术创新平台,研发青稞酒等特色产品,研制提高青稞出酒率和保质期等关键技术,促进青稞产业链提质增效。
在推介青稞方面,尼玛扎西可谓与时俱进。在今年6月13日的消费扶贫直播活动中,西藏德琴阳光庄园请到尼玛扎西直播带货,当天销售青稞产品260万元。该庄园负责人刘学婷回忆说:“当时尼玛院长非常高兴,他还告诉我宣传青稞,只要能助农增收,别说讲两三个小时,就是讲三天三夜都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西藏农牧科研机构已研制出100余种青稞深加工产品,全区青稞生产加工企业达30余家,青稞产业链延长大大造福了高原农牧民。
精彩不止于此。2020年8月30日一早,尼玛扎西带队前往阿里无人区,开启西藏新一轮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次日,尼玛扎西一行人途经岗巴县吉汝村时,远处刻着“祖国万岁”标语的山坡下,满目金黄的青稞吸引了他的目光。4600米,这几乎是西藏全区种植青稞海拔最高的地方。尼玛扎西当即拍下照片并编辑一条信息发给助理刘秀群:“将来在‘祖国万岁’的下面写一排‘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站’,为守护好神圣国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在西藏农牧民心里,他们的尼玛院长没有走!那一粒粒植入中国“芯”的青稞良种,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青稞地,那一张张农牧民丰收的喜悦笑脸,都满浸着尼玛扎西的智慧和汗水,谁说不是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短评:
新时代需要尼玛扎西式干部
尼玛扎西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看到了一位杰出农业科学家的崇高人生追求,看到了一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的责任担当。
尼玛扎西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他从小就有个“青稞梦”,是党的好政策把他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西藏农业界第一位藏族博士、国内外知名的青稞专家。他饮水思源,长怀感恩之心。当国家需要时,他没有任何迟疑,毫不犹豫地回到西藏,将全部心血投入到青稞育种事业,将报国之志融入伟大奋斗中。
尼玛扎西始终心系人民。他立志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35年来,他坚持深入基层一线,从事青稞起源进化、功能基因挖掘、青稞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和特色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他强化青稞育种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惠农富民,为保障粮食安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尼玛扎西始终淡泊名利。利,他不看在眼里;名,他也不放在心上。唯独让他念兹在兹的是不断选育出被农牧民说好的青稞优良品种,带领团队创造新的育种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在这个物质丰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的时代,科学家尼玛扎西的自我价值实现,并不是奢华的生活、显赫的名气,而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创造更大的价值,弥足珍贵。
尼玛扎西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是为西藏农牧业发展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一生,是用笃行诠释共产党人初心的一生。
富民青稞种子彰显了科技的力量,尼玛扎西树起了一座矗立高原之上的精神丰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时代需要更多尼玛扎西式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