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社区工厂 拓宽就业扶贫路(人民眼·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11-20 10:26:00  来源:人民日报  
1
听新闻

陕西省平利县一家社区工厂里,员工在加工毛绒玩具机芯。

李世锋摄

平利县大贵镇儒林堡村村民吴永莲在社区工厂整理手套布料。

沈奕君摄

孩子们在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工厂“儿童空间”玩耍。

沈奕君摄

引子

3年前,从山大沟深的村子里搬出来,住进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的新楼房,张运弟心情着实美。可没过多久,她又犯起了愁:“烧饭费电、吃水花钱,一家六口省着过日子,一月也得3000元。”

2018年12月,一家社区工厂开张,离家就几百米,张运弟赶忙报了名。现在,她在厂里做毛绒玩具,按件计酬,每月能挣2000多元。加上丈夫在镇上涂料厂做工月收入3000元,张运弟的眉头舒展了,“这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哟!”

地处陕鄂渝交界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也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属限制开发区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搬迁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工厂促就业”。至今,在这片交通闭塞的深山大川里,83家社区工厂悄然生长,商贸投资活跃,进而改变了一大批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实地察看了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社区工厂已在三秦大地结出硕果。2018年9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广平利县社区工厂等有效做法,确保有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迄今,陕西建成社区工厂1365家,吸纳就业5.1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5万人。

从6年前返乡创业者开办的小作坊,到如今能够解决6000余群众就业,一路走来,平利社区工厂何以发轫、成长、壮大?记者日前走进秦巴深处的平利县实地探访。

萌芽

“这是一家返乡创业的小作坊,也是平利社区工厂的雏形”

刚坐下10分钟,唐益平放在桌上的手机,第三次响起。

在平利县,唐益平算得上“大忙人”。身为县招商服务中心主任,他不想漏接任何一个来电。

16年前,同样的手机号,同样的铃声也常响起,唐益平接听的多是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求助电话。

“山高石头褶,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新世纪之初,平利县的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只守在山上侍弄庄稼,纷纷背起蛇皮袋,坐上火车南下打工。

2004年,时任平利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干部唐益平接到新任务——摸清全县农民工底数,组织开展劳务输出。

“每年开春,我们组织上千人去广东,很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唐益平带队坐火车,历经30个小时,把大伙儿送到深圳、东莞、惠州的袜厂、鞋厂、电子厂……“山里人第一次出远门,难免有些不适应。等大家进厂安顿好,我们再待上一周,没出啥状况,才放心返回。”

到了腊月,唐益平的电话又开始天天响不停——很多乡镇的老人求助:买不上春运车票,儿女们困在广东,咋办?

“送得出去,也要接得回来。”腊月廿三,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开会研究完,唐益平就出发了。坐火车硬座到深圳,在当地租辆大巴,接50多位老乡回家。

隆冬时节,大巴翻山越岭,星夜兼程。车内空间局促,工友们挤得腰酸背痛,连声感叹:“要是不出远门,家门口就有活干,多好!”

一晃多年,平利县南下打工人数已达数万。

2014年春节前,平利县“返乡人士新春座谈会”如期举行。当初挤火车南下的工人里,已成为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的很多人,就在邀请之列。席间,唐益平求贤若渴,劝说他们返乡创业。

不到30岁的张富涛、张富丽兄妹动了心。十几岁时,俩人南下闯荡,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当学徒。烙铁、焊锡、充磁、点胶……不惜汗水地干,不出几年,哥哥升任车间经理,妹妹成了技术组长。兄妹俩一合计,在深圳自创一家小厂,当起了老板。厂子发展顺利,但日渐高企的人工成本,也让兄妹俩不无压力。

过年回老家,经唐益平一番鼓动,兄妹俩决定搬厂回平利。很快,俩人分了工:哥哥留深圳,供原料、跑订单;妹妹回老家,建工厂、管生产。

2014年开春,在街坊大爷大娘们的议论声中,25岁的张富丽撸起袖子,在城关镇长沙铺村自家堂屋里,创办了平利县第一家“返乡小作坊”——富声电子,专门加工耳机喇叭电子元件。

“大山深处开厂,这是头一遭。招的工人不是堂嫂就是表妹,大都沾亲带故。”张富丽自己画图纸、找焊工、设计工架操作台,“当年深圳做学徒,吃的苦、学的艺,全派上了用场。”

开工第一天,干活的工人有6个,门口围观的街坊邻居倒来了20多个。堂屋里、过道里、厨房里,几台焊锡机、曲线机一字排开。家里老人没地儿做饭,搬起大铁锅,架在院子里。

张富丽左手拿锡线,右手握烙铁,手把手给工人教学。两秒钟生产一个零件,动作娴熟又干练,“像回到了六七年前深圳打工的时光,只是如今这堂屋里的人,不用远离家乡。”

几个月后,厂子逐渐步入正轨,用工达30人。邻近的农村妇女抱着娃娃来上班,工资按件计酬,每月能挣2000元。

“多年的劳务输出,培育了张家兄妹等一批创业者,人才红利开始显现。”唐益平感慨,富声电子规模虽小,却蕴含平利乡村转型的希望。“这是一家返乡创业的小作坊,也是平利社区工厂的雏形。”

成长

“两年时间,社区工厂已开设到全县所有乡镇”

“张家兄妹的可贵之处,在于跨出第一步的智慧与勇气。”在唐益平看来,富声电子成功运转,树起了返乡创业的榜样,也坚定了平利县支持群众创业的信心。到2014年秋天,三阳镇、老县镇、八仙镇等地,创业者渐次涌现。“当时一共开了四五家作坊,有做线圈的,有做手套的。老板都是平利娃,从东南沿海回来,厂子开在自家堂屋,干劲儿满满。”

在县领导支持下,唐益平每周骑上摩托车到各家社区工厂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有的厂用电增长快,就找电力部门协调,按居民用电价格计费;有的厂资金紧张,就找银行帮忙,申请低息贷款……

八仙镇狮坪村奚精华开办的手套作坊,也是当年首批社区工厂之一。短短几个月,他的作坊就从1家扩成3家,用工50多人。

奚精华曾外出闯荡14年,在福建泉州一家手套厂担任设计主管。“高中一毕业,我就去南方打工。下了班去网吧,工友们打游戏,我自学平面设计。”几年下来,他闯出一片天,也有了新烦恼:“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遗憾的就是远离家乡。”

八仙镇的3家作坊,产能供不应求。2015年春,奚精华决定开办第四家作坊。一番考虑后,他选址县城中心的药妇沟社区。

药妇沟社区是平利县移民搬迁安置点之一。2011年,平利按照陕西省的部署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住在山边沟边、滑坡险段的数万农户,有序搬至山下安全地段。

“我们药妇沟搬来了450户,来自周边的沙河村、叶金沟、三里垭。”社区负责人熊宗斌说,老乡住进新家后,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就业问题。

对于奚精华的到来,熊宗斌喜出望外,“你只管买设备、办厂子,其他我来帮着办!”

几天后,社区一楼的门面房开始粉刷装修,招工喇叭响起来。招聘室里,奚精华搬台缝纫机,逐个面试,最终录用80人。

很快,大卡车拉来80台机器,药妇沟社区工厂开张了,脚动机转、手拉布走,一件件半成品手套,在生产线加工而成……

没多久,安康市、平利县的主要领导来调研,参观完社区工厂,竖起大拇指:“让老百姓充分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

随后,平利县成立社区工厂发展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下设“社区工厂办”专门负责相关事宜。县里出台政策:依托搬迁安置社区兴办社区工厂,二者按“配套工程”来抓。全县招商工作也将小微企业列入,筛选标准很清晰——投资小、门槛低、易上手、管理灵活、劳动密集。

2016年夏天,奚精华又迎来新机遇:在县里支持下,他与香港一家手套企业合作,投资500万元,拟在各乡镇扩大生产,布点10余家社区工厂。

听闻消息,大贵镇镇长计香坐不住了——镇上的安置社区即将竣工,可群众就业门路尚未完全落实。手套厂布点是个好机会,但大贵镇位置偏僻,能不能争取过来?

计香立马赶赴八仙镇拜访奚精华。车在山路上盘旋3个小时,到达时太阳已沉入山涧。奚精华家门口,兄弟乡镇的人刚拜访完,正在道别。

“大贵镇招商,一手打‘政策牌’,一手打‘感情牌’。”进了门,计香现场承诺:免房租、免装修费、协助招工。随行的工作人员也机灵,还跟奚精华攀上了老亲戚。

奚精华点头应允。不出一个月,大贵镇的厂子开张了。50多名妇女在自家门口的工厂里,做出了远销海外的手套。

“两年苦心经营,奚精华共布点17家;张家兄妹升级了‘堂屋作坊’,也拓展为4家社区工厂。”唐益平介绍,“到2016年底,两年时间,社区工厂已开设到全县所有乡镇。”

战贫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取出两片白色绒布,用镊子夹好,顺着15个锯齿小尖,熟练转动针脚——在老县镇锦屏社区康士利工艺制品厂,张运弟坐在缝纫机前缝制毛绒恐龙玩具,动作一气呵成。

“加工的玩具各式各样,除了恐龙牙齿,还有灰熊尾巴、公鸡翅膀。每到一批货,都有新鲜感。”张运弟已是厂里的熟练工。

张运弟的老家,叫万福山。然而,村子面貌与村名相差甚远——万福山是平利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探访万福山,汽车在大山深处盘绕,到达村口已是黄昏。张运弟家的老宅院在村北碾子湾,还需翻过一座山。曲折山径旁,半人高的茅草、牛尾蒿爬得漫山遍野,细碎的山石从身旁簌簌滚落。

两间土坯房已遭风剥雨蚀,站在老宅前,张运弟很是感慨:“那阵子,大伙儿住得散,要是村头串门到村尾,得翻四五道梁。”

“村子不通路,每季庄稼,化肥得挑六七趟。家家户户老屋里,都备着好几根扁担。”万福山村支书夏军接过话茬,每到农时,村民下山买化肥,肩挑着在羊肠小道走几个小时,才能运回一袋。

不止一个万福山。2015年底,平利有贫困村79个,大都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只能“挪穷窝”。“截至目前,平利县累计搬迁9.67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近一半。”平利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主任范小东介绍。

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张运弟家腾退了老宅,搬进山下的锦屏社区。“山上虽苦,但能养鸡、种菜,搬下来没工作怎么办?”张运弟回忆说,那段时间晚上愁得睡不着。

好在有了现在上班的这家社区工厂。“上班第一天,连穿线都不会。坐上缝纫台,踩了一天空机,专门练节奏。”张运弟没想到,下班时竟也领到50元工资。随后几个星期,织松紧带、缝袖套,手艺很快练出了手。

下午4点半,张运弟下班,到小学接了孩子回家。进了门,100平方米的新房里,窗明几净。餐厅的窗台边,摆着一溜小花盆,雏菊开得正盛,旁边还种着孩子们喜爱的捕蝇草。“好日子还在后头。”张运弟满怀憧憬。

“全村129户贫困户,全部搬了新家。”夏军介绍说,仅锦屏社区就安置了89户,其中11户11人在社区工厂务工。

老家万福山,也终于迎来了“福”——新修的水泥路,通到山岭的沟沟岔岔;1000多亩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和药材公司,种植茶叶、核桃、中药材,村民坐收租金……“大伙儿在山下奔日子,老家土地留在山上,我们一定打理好。”夏军说。

与万福山村一样,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搬迁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工厂促就业”思路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区112个,社区工厂达83家,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人均月工资超过2000元。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谈及社区工厂,平利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显平言简意赅。

支撑

“社区工厂虽然多是小微企业,但关系到脱贫攻坚,县里格外重视”

“每月产能300万双袜子,网上需求却达1000万双,供不应求。”来自浙江诸暨的顾芝红,正忙着在平利开办第六家社区工厂。

“现在,全县劳动力约12.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4.8万人,在家乡的7.5万人。”唐益平说,前些年平利先后有28名返乡人士创办了社区工厂。“要把就业门路拓得更宽,眼光就需放得更远。”平利县瞄准招商新目标——外地企业。

“平利是山区贫困县,区位优势不明显。”平利县县长陈伦富坦言,“面对困难,我们有足够的诚意和信心。”

这满满诚意,包裹在社区工厂的“政策礼包”里——免费提供厂房3年,若吸纳一定数量的贫困劳动力,再给予水电费补贴;提供10万元至5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加强用工保障,按每人每月600元补贴岗前培训,发放3个月……

顾芝红去年5月来到平利,创办了源添服饰公司。短短一年半时间,已发展为5家社区工厂,在广佛镇、洛河镇、老县镇等地用工400人,其中贫困户100余人。

“初来乍到,能茁壮成长,多亏了这儿的创业环境。”顾芝红在大山里办厂,场地、水电等不用操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县里还送来防疫物资,并延长了优惠政策年限。“心里头最踏实的,还是用工稳定了。”

“社区工厂虽然多是小微企业,但关系到脱贫攻坚,县里格外重视。”唐益平说。

有了硬设施,还需软环境。为帮助企业稳定用工,平利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单位,在社区工厂聚集区创办了“儿童空间”。

走进城关镇白果社区,一幢幢新楼房映入眼帘。主街两侧,4家社区工厂一派忙碌。

不远处,“儿童空间”的房子里,游戏玩得正酣:12个小孩子,手拉手坐成一圈,把辅导员陈梅围在正中间。仔细打量,这个“儿童空间”分为两部分,进门是游乐区,里间是学习区,课桌、书架一应俱全。

“学校放学早,家长还想上会儿班,就把孩子送到这里来。”陈梅是社区物业负责人,平日里兼职照管孩子,“陪玩游戏、辅导作业,做好家长的坚强后盾。”

街道正对面,昌泰服装厂里,贫困户胡满珍手握剪刀,正忙着裁剪布料。小女儿刚放学,在“儿童空间”玩乐。“有人帮忙带娃,就能多赶几件衣裳。”胡满珍说。

对此,服装厂业主吴军也挺开心:“以前娃娃一放学,一些工人的心就跑了。现在,他们少了后顾之忧,我也敢多拿些订单。”

截至目前,平利已设立9家“儿童空间”,辐射多个安置社区。

软、硬环境兼备,换来招商成绩亮眼:近年来,平利县成功引进杭州合力电子、香港嘉鸿手套、江苏凯美悦服饰等15家外地企业,带动发展社区工厂38家。

“我们引进的都是能耗低、基本无工业污染的环保型小微企业,确保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推进可持续发展。”陈伦富介绍。

“平利的社区工厂,有其创新性。”长期关注平利社区工厂的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振磊认为,从精准扶贫角度看,它契合秦巴山区实际: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留守妇女、老人都能参与;从城镇化角度看,它帮助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从县域经济角度看,它把一大批搬迁群众培养为熟练的产业工人;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它让务工者能照顾家庭,有效破解农村留守问题。

“社区工厂虽然门槛低、规模小,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仍始终坚守两条底线,一是安全生产底线,二是带贫益贫底线。”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利县委书记郑小东说,“社区工厂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塑造文明乡风、促进基层治理中功不可没。”

2020年2月,平利县脱贫摘帽。

版式设计:汪哲平

标签:
责编:孟涛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