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国际论坛对话】
马克兰博蒂尼
Marco Lambertini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肖连兵
光明日报社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中心秘书长
“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肖连兵:尊敬的兰博蒂尼先生,您领导的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年9月发布了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报告》。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际,发布该报告有什么考虑?
兰博蒂尼:《地球生命力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我们今年选择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召开之前发布,是要强调当前野生动物急剧减少令人震惊,其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生态危机。我们发布报告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当前的气候和自然危机凸显了采取紧急行动来平衡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性。
2020年是重新平衡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时机。世界各国领导人就自然、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出重要决定,我们有机会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使自然在2030年前走上复苏之路。我们可以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保育生命多样性、将生产和消费足迹减半以及确保人人都能享受到生物多样性的益处,来保护人类和地球。自然对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全球经济稳定的基础。各国必须不懈努力,在《生物多样性公约》谈判进程中提出强有力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此外,还必须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特别是运用基于自然的方案来解决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和森林退化等问题。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东道国,在缔约方大会开始前和会议期间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树立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雄心并动员其他国家支持这一雄心方面,东道国的领导力对于成功完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至关重要。
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安丰乡境内的珊珀湖,过去由于养殖企业投肥投饵,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湖水观感差,水体腥臭味严重。2019年,安乡县有关部门与北京林业大学、湖南中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科学技术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对珊珀湖进行修复。目前,珊珀湖水质和周边环境已有明显好转。图为珊珀湖湿地亲水平台。新华社发
肖连兵:这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统计方法是什么?此报告发表之后在国际上有什么反响?
兰博蒂尼: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旨在提供科学依据,支持采取紧急行动保护和恢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该报告显示,全球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种群规模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平均减少了三分之二,很大程度上这是环境恶化造成的,而环境恶化正是导致人畜共患传染病出现的原因之一。
保护支撑全人类健康和生活的生命之网的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希望《地球生命力报告》中的事实和研究不是停留在证明观点层面,而是可以推动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采取行动。
这份报告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召开前几天发布,有利于全球领导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进展进行评估。报告中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抓住时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这是野生动植物、昆虫种群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得以长期生存的关键。“人与自然和谐新共识”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得到了代表全球数亿人的社会组织以及560多家总收入达4万亿美元的全球企业的支持,他们共同呼吁采取应对自然恶化的紧急行动以保护人类和地球的健康。
至于《地球生命力报告》的统计方法,通过在某一特定地区进行多年监测,即可得知该地区的物种个体数量如何变化。地球生命力指数就是利用监测到的种群规模变化,来确定受监测物种的平均丰度是增加、减少还是保持不变。我们从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获取丰度变化的信息,然后计算其平均值,得出地球生命力指数。
如果数据包含种群规模度量,或通过间接度量而得,则可将其纳入数据库中。例如:完整的种群数量、由测量参数估算得出的种群规模、密度、繁殖期、巢穴、活动轨迹等间接数据、每张网每小时捕鱼量等测量单位数据、生物质能(如产卵族群的生物质能)采样。
只有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方法在同一地点进行一年以上监测得到的数据,才能纳入地球生命力指数数据库。理论上可以使用任何物种的数据来计算地球生命力指数,但目前的方法只针对脊椎动物,因为对这些物种的监测更稳定、更持久。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柬埔寨渔业管理局今年10月发布的普查报告称,濒危物种伊洛瓦底江豚种群数量在过去4年中保持稳定。图为伊洛瓦底江豚在柬埔寨桔井省内的湄公河段嬉戏。新华社发
“减少疾病从动物传染并危及人类”
肖连兵: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迄今这次疫情已导致7600多万人感染、170万人死亡。第一波疫情后,不少国家出现第二波疫情。这次疫情对自然界的破坏力有多大?
兰博蒂尼:新冠病毒大流行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各国也在紧张应对这场疫情对人类健康、福祉、基础设施和经济运行等的影响。疫情表明,我们有必要采取紧急行动以重新平衡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减少未来疾病从动物传染给人类并危及人类的福祉和生计的机会,我们需要改变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栖息地丧失、土地退化、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以及诸如温室气体排放、基础设施开发和不可持续消费等日益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进而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福祉。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共同利益,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保护自然。
肖连兵:报告指出,由于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全球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约三分之二。这一局面将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兰博蒂尼: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因为这是衡量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尺子。物种种群数量的严重衰退释放出大自然正在遭到破坏这一信号,系统失灵的红色预警信号灯正在闪烁。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强调,人类对自然日益严重的破坏不仅减少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更对人类健康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人类健康与地球之间存在诸多联系,比如冠状病毒导致疾病就是其中之一。人类如何从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复原、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潜在威胁,将影响到未来数代人的健康和生计。报告表明,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应对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全球生物多样性将继续下降。不过,研究也表明,通过采取更大胆、更具雄心的保护措施,并改革我们生产和消费粮食的方式,例如提高粮食生产和贸易的效率、减少浪费、采用更健康的饮食方式,世界可以逐渐稳定下来,并扭转自然恶化的趋势。
12月21日,天鹅等候鸟在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上空飞翔。新华社发
“非常赞赏中国政府在疫情之初采取的行动”
肖连兵: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设有8个办事机构,对中国抗击疫情情况有何评价?
兰博蒂尼: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今年是我们在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十周年。我们的工作领域从旗舰物种保护,逐渐扩展到森林、淡水、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气候变化、食物与市场、绿色金融、海洋塑料、绿色“一带一路”、全球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长春、成都、长沙和西安等地开展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的中国同事们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出色地完成了年度计划。特别是在武汉的同事们,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也通过居家办公的方式密切追踪项目进展。
我个人非常赞赏中国政府在疫情之初即采取行动暂停所有野生动物交易并对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进行隔离,以及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程序。虽然新冠病毒的源头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确认,但有75%的新发传染病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不会是最后的大流行病。我们需要从这场大流行病中汲取教训,特别是反思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行为及其影响,重建健康的人与自然关系。
从今年2月初开始,我与中国生态环境部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持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向他们提交世界自然基金会有关严格野生动植物保护、停止食用或药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政策建议。非常高兴看到这些意见被有关部门考虑或采纳。
我还要感谢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同事们,他们在4月份向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捐赠了口罩等医用物资,令我们十分感动。
中国的绿色转型探索对世界具有借鉴意义
肖连兵:近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思想,中国政府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气候变化的议程。明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昆明召开。您对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有什么评价?
兰博蒂尼:我自2014年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以来,每年都来华访问,亲身感受到中国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对野生非洲象和犀牛种群以及老虎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全球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重要胜利。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访华计划。但通过阅读新闻和中国同事们的简报,我了解到,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方承诺建设性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多边进程,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昆明大会,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当前,《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谈判进程受到疫情影响,缔约方大会不得不延期。据我所知,中方在此期间推动了一系列双边、多边对话。我期待着中方可以在推动提高“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强化执行机制方面做出表率,并充分开展绿色外交,与各缔约方、各利益相关方一道,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办成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
肖连兵:“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将于明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是各方交流生物多样性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要机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与社会、自然相协调。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还特别强调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由此可见,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您对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如何看?
兰博蒂尼: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衰退的严峻态势。我们必须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具竞争力的绿色发展方式,在“一个地球界限”内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满足持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需求。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对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还包括由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等共同构成的绿色经济体系蕴含的巨大动能。中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中国过去4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在经济增长、城镇化率、减贫,还是在人均寿命、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中国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持续上升。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城乡、区域发展存在着不均衡。中国的绿色转型探索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目前,中国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并将于明年开始实施。未来5年对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2050年“美丽中国”目标都至关重要。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各种渠道递交了有关“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包括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设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增加生态环保类约束性指标,将自然资源资产、生物多样性相关要素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以及加强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的衔接等。
面对自然环境风险,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肖连兵:中国宣布已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相关目标。众所周知,中国这些年来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在共同的环境下,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对此您有什么见解?
兰博蒂尼: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等自然环境风险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各国、各界需要精诚合作,才能在地球自然边界约束下实现人类福祉。我们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改革,为绿色转型的创新和推广提供相应的机制和政策环境。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些绿色转型的可选项。希望中国继续积极与其他国家和机构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绿色转型。
中国不仅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计划,还承诺将绿色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底色,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促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就在2020年9月初,由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将不再为任何火电项目和涉煤项目投资。我们希望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作出相关的承诺,践行绿色“一带一路”理念。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设有办事处或者开展项目,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科学客观、富有建设性的原则,推动开展绿色“一带一路”等工作。
肖连兵: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在什么情况下成立的?成立后发挥了什么作用?取得了什么成果?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对公民进行保护自然和环境的教育?
兰博蒂尼:世界自然基金会1961年成立于瑞士格朗,致力于遏止地球自然环境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受此感召,我年轻时就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志愿者。自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了13000多个项目,资金近100亿美元。2020年8月,由独立第三方所做的调查显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蝉联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关排名的榜首。
2020年发生的森林大火、蝗灾、新冠肺炎疫情都是自然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长久以来,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无价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空气、饮水、食物,以及气候调节、水土保持、传粉和病虫害控制等。而我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破坏了自然,不仅大大增加了我们从自然获取这些重要服务的成本,还让我们在气候变化、人畜共患病等挑战面前更加脆弱。公众,包括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需要认识到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而自然保护是可以通过日常的改变来实现的,包括低碳出行、节约粮食、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关注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环境影响等。我们会继续与企业、青年团体、社会组织等合作伙伴一道,发动公众一起为自然发声,为自然行动。
过去几年,我每年都要来华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年会。2015-2018年的年会都是当年深秋或初冬在北京举行。那时气温下降,城市开始集中供暖,北京容易发生雾霾天气。而现在,几乎同样的季节里,我在北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蓝天,北京更加美丽。这种变化发生之快,令我印象深刻。我希望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再度访问中国,与老朋友相见,到自然保护一线了解更多的变化。
原标题:中国为世界提供了绿色转型方案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3日 12版)